“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
没上过学如何考进大学,又如何跻身世界顶级学府?塔拉·韦斯特弗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给出了答案。这本书讲的是作者塔拉的亲身经历,一个17岁以前从未进过学校的大山女孩通过努力成为剑桥大学博士的真实故事。塔拉认为,实现人生的突围要靠教育,教育意味着多听少说,对差异化满怀激情。
自我教育让塔拉逃离大山
塔拉1986年出生于美国爱荷华州的山区,是一名妥妥的80后。17岁以前没有上学不是因为经济困难,是因为塔拉有一个把宗教信仰极端化的父亲,不上学、不就医是父亲要求所有家人坚持的忠诚与真理,父亲是家庭的精神领袖,不允许家人拥有自己的声音。
山谷里的生活灾祸连连,从亚利桑那州奶奶家回来路上的两次车祸,废料场里多次事故比如塔拉遭受的腰伤、卢克严重烧伤等,几乎每一次灾祸都是人祸,都和父亲一意孤行有关,父亲却偏执的认为这些都是天灾,是上帝的旨意,都不让就医,全靠母亲用草药和精油采取顺势疗法进行治疗。
塔拉很小时就懵懵懂懂的认识到,要想逃离这个愚昧的山谷,就要靠教育,学校不让去,就创造条件自学。在帮父亲在废料场干活和帮母亲制作精油之余,塔拉一直坚持着自学。她的自学方法总结起来很简单,就是阅读和写作。家里书籍少,塔拉反反复复针对这些书进行阅读,精心做笔记,有些还写了读后感。回首过去,塔拉认为这就是她的教育,将产生重要影响的教育,对不懂的东西耐心阅读,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精读。
这和金克木的读书方法“少,懒,忘”有其曲同工之处。《红与黑》主人公于连有类似的成长经历,于连的父亲和塔拉的父亲类似,是个视书本知识为粪土的木匠,也没有把于连送到学校接受教育,于连在家偷偷自学,把圣经倒背如流,靠人举荐成为市长家的家庭教师,在一个个社交场合出口成章、惊艳四座。还想到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经历,卢梭也没有接受正规学校教育,在父亲的精心培养下,他酷爱阅读,七岁之前遍读古罗马经典,这给了他开阔的眼界、远大的志向,很小的时候就有一种罗马圣斗士挥斥方遒拯救世界的感觉,后来创作出的倡导自由、平等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社会契约论》等著作,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拯救了法国、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解放了全人类。
除了将家里有限的书籍进行精读,塔拉有时会被母亲送到镇上的图书馆里,那里的书籍种类繁多,塔拉尽情畅游知识的海洋里,这种阅读方式应该是泛读。精读增加知识的深度,泛读拓宽知识的广度,阅读开阔了塔拉的视野,慢慢打开了塔拉心灵的窗户。
塔拉不光阅读,从很小的时候起,塔拉就有了写日记的习惯,每日将所思所想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哪怕是手腕被肖恩掰伤后裹着厚厚的绷带,也没有中断日记,这个习惯无形中促使塔拉对发生在自己及家人身上的事情进行思考,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积蓄起掌控自己命运的力量。
来自二哥肖恩的伤害让塔拉要逃离山谷的想法越来越强烈,肖恩是七个孩子里性格最像父亲的,他强势专横,不接受不同意见,更可怕的是,肖恩有暴力倾向,因为一句玩笑话肖恩就把塔拉的头摁进马桶,因为塔拉涂了口红肖恩掐塔拉脖子,把她的头往墙上撞。
塔拉到了不得不离开的时候,关键时刻,三哥泰勒给塔拉指了一条生路,让塔拉离家上大学的梦想照进现实。泰勒告诉她杨百翰大学招收家庭教育的孩子,建议她学习音乐,以后可以指挥教堂唱诗班,这样即使父亲也不会有什么意见。
塔拉接受了泰勒的建议,开始了紧张的备考,为了怕父亲发现,塔拉到镇里的剧场去学,到外婆家去学,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利用去废料场干活之前的时间争分夺秒学,数学知识基本是从零开始学,第一次考试以失败告终,塔拉没有放弃,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再次进行备考应试,终于通过了杨百翰大学的入学考试。
歌德说“芸芸众生之大幸,莫非自身之个性”,叔本华认为,对于我们的幸福生活而言,那使我们成为自我的人格,绝对是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塔拉在大山怀抱里、在父母放养式教育下像野草一样自由生长,山中岁月带给塔拉的是洒脱坚定的个性、自立自强的精神以及勤学善思的习惯,这些个性、精神和习惯使塔拉飞出了大山,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大学教育让塔拉走进人群
刚进大学的塔拉如同刘姥姥进大观园,在她眼里什么都是新鲜的,不知道二战时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不知道学习的主要资料是课本,闹出了很多啼笑皆非的笑话。粗糙的生活习惯和一根筋的生活观念以及过于迂腐的宗教信仰,让她与周围的同学格格不入。塔拉虽然离开了巴克峰,但还困在自己心里的大山中,在人群外徘徊。
同时,由于学习基础薄弱,塔拉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她代数课期中考试不及格,为了能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她不得不经常熬夜学习,繁重的学业压力让她患上了胃溃疡,痛的她在草坪上打滚,同学建议塔拉去医院看看,塔拉不听,坚持回家让母亲治疗。同学建议塔拉去寻求心理咨询,塔拉不去,她坚信自己战无不胜,在发挥出自己全部力量之前,她绝不寻求帮助,骨子里的韧性最终让她取得代数课满分的好成绩。
另外,经济压力一直都如影随从,塔拉父母不出大学学费,塔拉上大学的钱都是靠拿奖学金和打工,塔拉在繁忙的学习之余,还找了兼职赚钱支付房租、生活费等,但这些远远不够,塔拉不得不靠忽略账单和向同学借钱度日。破屋又遭连夜雨,有一天,塔拉牙齿剧痛,需要花费1400美金对牙齿进行修补,塔拉向父母求助,父亲愿意提供帮助,但要求塔拉暑假必须为他工作,塔拉不想再和废料场有任何关联,拒绝了父亲的帮助,变卖掉自己唯一值钱的东西——一匹马。
初进大学,人际关系压力、学业压力、经济压力如同三座大山,压在塔拉身上。学业压力塔拉靠骨子里的韧劲克服了,其他两个压力还是让她不能做一个正常的大学生。幸运的是,她遇到了罗宾这个好室友。善良聪慧的罗宾巧妙的引导塔拉培养起个人卫生习惯,和其他室友融洽相处,请主教帮助塔拉打破心理藩篱,接受政府奖学金,过上了正常大学生的生活。
没有了人际关系压力和经济压力,塔拉学习更投入了,像一块干海绵,贪婪吸收知识的甘露,在一次课堂上,她听说了“双相情感障碍”,认识到父亲可能患有这方面的精神疾病,对人的想法产生了更多兴趣,于是,她做了一个决定,不再学习音乐,转而学习犹太历史。
这里不得不说,美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有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不同于中国入学时就定下专业的做法,美国大学刚入学时是不分专业的,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定专业。
塔拉遇到了克里博士,得知塔拉的学习背景后,也许是出于好奇,也许是看到了塔拉强大的内在力量以及对于知识的无限渴求,建议塔拉申请去剑桥大学留学,不出意外塔拉的申请被拒绝了,但克里博士和剑桥大学沟通,破格录取了塔拉,打破了“寒门难出贵子”的魔咒。
大学之大,有大师之谓也。克里博士传道受业解惑,是一位真正的大师。他不光教授塔拉历史学知识,还注意到塔拉内心深处的自卑,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处处想伪装自己。克里博士告诉塔拉,决定你是谁的最强大因素来自你的心,引导塔拉树立自信。
研究生教育让塔拉找到自己
塔拉在剑桥大学的导师斯坦伯格教授因材施教,他针对塔拉基础知识薄弱但好奇心爆棚的特点,不指定阅读书目,塔拉可以随心所欲阅读自己想读的书,通过大量阅读深度思考塔拉的世界越发开阔。
她不知不觉中丢掉了父亲总是教导她的那一套“书籍要么被崇拜,要么被摈弃”以及“真理只有一个”的绝对主义,在论文中辩证分析各学者的观点,而不是盲目的崇拜或武断的弃绝,同时大胆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这篇论文惊艳了斯坦伯格教授,也为塔拉正式敲开了剑桥大学的大门,塔拉得以进入剑桥大学攻读哲学硕士。
塔拉如鱼得水,把自己交给大学,希望自己可以被大学重塑,彻底打破心中枷锁。经过学习塔拉慢慢认识到,教育意味着多听少说,对差异化满怀激情,而父亲多年来对自己的教育是多说少听,拒绝不同的声音,视差异化为魔鬼,这样的教育容易使受教育的人失去独立判断能力,盲目追随教育者,从而导致极端事件,书中反复提到的二战时期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以及911事件就是坏的教育导致的极端事件。
巴克峰的影响还在。
一次偶然的机会,塔拉得知姐姐奥黛丽也曾被肖恩欺负,姐姐请求她向父母说出此事,对肖恩进行干预,以防今后受到更大的伤害。塔拉鼓起勇气向父母说出自己和姐姐被肖恩欺负的事情。父亲告诉了肖恩。肖恩丧心病狂威胁杀掉塔拉。
肖恩的强势暴虐远胜于父亲。父母不知是为了保护肖恩,还是为了保护自己,选择相信肖恩,因为他们同在一个山谷里生活,而塔拉已经走得太远。
他们迢迢来学校对塔拉进行洗脑,说塔拉背弃了上帝的信仰,被恶魔蛊惑了。塔拉认为,多年来的学习,一直是为了能发出自己的声音,父亲想从自己身上驱逐的不是恶魔,是她自己,她拒绝让步。
一边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一边是历尽千辛万苦获得的自我,塔拉纠结着,煎熬着,精神崩溃了。
泰勒再次伸出援手,冒着和家人决裂的风险,坚定的和塔拉站在一起。与此同时,塔拉求助于大学的心理咨询,经过半年多的心理疏导,塔拉心灵重新归于平静,拿到了剑桥大学的历史学博士学位,在伦敦建立起了新生活,塔拉终于找到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