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秋水教主一年多了,在各个平台上阅读了她的大部分文章,《这一生,静待时光检验》据说是她历经人生波折之后的沉静之作。看完后只觉得我和教主有相仿的三观,只不过她的人生已经升级到2.0版本,而我依然在1.0版本努力。
人的一生应该怎么过?这个被讨论烂了的话题,我听过无数个版本,其实稍作归纳,也不外乎有人消极应对,抱怨、应付着度过一生;有人不甘空手而去,很希望抓住点什么,所以贪婪的争取,弄得个伤痕累累、满目疮痍;也有人不甘心庸碌,不惜身体、情感代价,尽享繁华。更有人,要么上天眷顾,要么后天努力且方法得当,生活俨然过成了传说中的诗。我这里,只是单纯地希望不要只是由胚胎长成人体然后跟随生命周期长大、结婚、生子,最后默然老去。对人生,我始终充满希冀,也一直磕磕绊绊地用行动诠释自己对它的畅想。
我希望自己的一生是鲜活的、进步的、温暖的。
生活:鲜活、雅致、别有风味##
从漫漫人生来看,生活无疑是庸常的、琐碎的,每一天的吃喝拉撒睡,占据了不少时间,而这其中的每一项又都是维持生命存在的必备要素。所以,我羡慕拥有质感生活的人,崇拜把生活过出趣味和意义感的人,也理解被物质财富裹挟着生活的人,更同情挣扎在生计边缘讨生活的人。但是我自己更愿意过一种鲜活、雅致、别有风味的生活。
把生活过出“鲜活”来,就是过生活,不重复。看多了那些要么重复父辈的生活,要么重复同龄人的生活,要么重复前一天、前一个月、或前一年的生活,我选择用热情去拥抱生活,接受成就、荣耀亦无惧失败、打击;用心去感悟生活,无论甜蜜还是伤痛,都坦然接受它的存在;用双手去创造生活,一餐饭、一次大扫除、一场旅行,都可以推陈出新。最后过出一份独属于自己的、内心充满欢愉的生活。
把生活过出“鲜活”来,就是不囿于贪婪,追求简单。必要的时候,懂得放弃。就好比我在上学时拼命追求门门功课优秀,结果非但没有做到,却把自己累趴,让高中生活在记忆中呈现一片灰暗,每每想起都懊恼不已,幸亏在高三时幡然醒悟,主攻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文科,至此才换来我之后鲜活的大学生活。
书中“每一天,我的世界都不同” 这一章节有谈到教主的生活,在规律的主线下有休闲从容的时候,比如打游戏、读书、看视频,也有做拼命三郎的时候,通宵达旦写书或者准备培训内容。让我欣赏的同时也决定尝试的一点是,她会给自己的生活每一天加一点变化,享受其中的乐趣。比如,她看书会把感受叠加进生活,这样在看世界的时候会多了不一样的东西出来;打游戏也会变着花样在不看重分数的情况下,将方式方法延伸到工作中的项目里去,寻求引爆点;写东西时也不重复,尝试换个方式表达,可字、可画、可图文、可声音;甚至走路也会来几次殊途同归,只为路上不同的风景或对所在城市多一份认识。读到那一刻我不禁会心微笑,好像一位把生活过出趣味的女子在我眼前出现,这不正是我期许的鲜活、雅致、别有风味的生活吗?
工作:专注、专业、持续进步##
工作,不管是跻身职场,还是自由职业,兼是安身立命之本。从踏入职场的那一天起,我就大概描绘了自己的工作蓝图:做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通过3年5年10年规划,逐步升职,证明自己的实力,体现自己的价值,同时赚取体面生活的资本。现实是,我被职场的残酷毫不留情地碾压,一开始就迫于生计只能接受从不喜欢的销售工作做起。幸好,做一份不喜欢的工作,也没有事先想的那么糟糕,一方面投身于自己之前未曾想过也未曾接触过的行业可以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另一方面在销售岗需要面对和接触形形色色的人,这对久居象牙塔的我是历练的绝佳机会。
之后在一次公司大洗牌的部门重组中,我有机会申请到后台部门,跟随一名职场主管学做业务分析,活动策划。这个岗位也是我最初进职场的期许,虽然这样的岗位不如销售岗油水多福利大,但相对于与人打交道,我更喜欢做事。通过在做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每一个阶段有进步也有失误,但是从进入职场到现在的全程来看,是一条迂回上升的曲线。
原以为这样就不错了,但是教主在书中简要谈到他在中豪、金蝶工作的情况,让我开窍不少,一下子就认识到了到了自己的不足。透过教主书本的字里行间我看到的,除了认真努力、辛苦付出以及收获和成就,更多的是专业度。这在她将打字速度练习到远高于专业人员的程度,项目上的亲力亲为都有体现,在后来她作为一名自由职业者的身上,除了她职场沿袭多年的专业,我看到更多的是,做事时的专注。无论是写书还是培训,她都会闭关一段时间,潜心研究。这种非常人般的专注度让我钦佩不已。
事实上,工作这几年我自己也发现做一份喜欢的工作固然重要,却也容易,多次尝试即可获得;工作中取得进步、常有所获也不难,认真、努力、用心,慢慢的就会与身边人及过去的自己拉开距离。最最重要的是专业能力,这个需要在工作上投入相当的专注度,也需要有专注领域的死磕精神,更需要严于律己的态度。
对于专业和专注这一块,我目前还做得不够好,今后会在这个方向上努力,毕竟“成长”是我职场工作的主旋律。
情感:温暖、温情,不乏力量##
人区别于动物,除了思想意识更多的体现在情感上,说到情感必然少不了爱情和亲情两大类。
对于爱情,我至始至终坚信它的存在,相信它的美好。虽然在这方面得到的伤痛与甜蜜两相参半,那也完全因为性格和观念所致。在爱情方面,从之前的苛求、洁癖,到现在的随缘惜缘不攀缘,我颇为认同教主的观点:人的一生找到彼此相爱的人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教主在书中的最后一部分谈到一些自己的婚恋观,比如,我宁愿死去也做不到和不喜欢的人在一起。这句话看似有些过激,实则是好多人对待爱情的态度,我更是被它戳中,这个世界本就多元化,情感亦然,我不诟病那些通过相亲或彼此无感而最终相守走完人生的伴侣,我只是坚持“一个人往往只对一个特别的人才能倾注爱恋情感”。爱过的人,如我,记忆中难以磨灭的是那份美好,就是这份美好也足以温暖我所有单身的日子;爱着的人,纵然是卿卿我我,温情不断,等到爱情洗尽铅华、褪去激情,留在心底的依然是那份温暖和美好。
对于亲情,教主说,一个不懂得爱自己的人,一个没有自我的人,学不会真正爱人。小的时候,我是一个依赖心很强的孩子,贪恋父母的爱,享受兄弟姐妹的照顾,也以自己认为对的方式,和他们相处。但总是因为双方付出的不对等,无端受伤,后来才明白,是因为我还没有学会爱自己。这几年在社会里摸爬滚打,逐渐学会了爱自己,也学着爱惜家人和朋友,而其中最大的感触就是亲情不是依附,不是一味的付出,亲情需要爱,也需要理解,更需要有力量的守护。要做到这些,唯有先学会爱自己,才有能力爱他人。有温度、有力量才能长久地维系彼此之间的感情。
写到最后,我已然分不清我笔下的这些观点,究竟是我骨血中至始至终流淌着的因子,还是因为认同书中表述,照搬了秋水教主的一些价值观过来,抑或我通过读教主的文章,在字里行间找到了共鸣,借此理清了自己对生活、工作、情感的进一步认识。嗯,我愿意相信是后者。
最后借用书中的一句话“每个人都是按照自己的心智模式看世界”,对于人生,我的认识还很粗浅,目前我只是按照自己当下的心智模式看待它,既然心智模式可以经过锻炼不断进步,那么随着阅历的增进,心智模式的锤炼,我对人生的认识会不断更迭。最后的最后,我会把它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OK,静待时光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