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宋朝第三位皇帝赵恒的《劝学诗》中流传最广的两句,我们常用它来督促人多读书,可这“黄金屋”和“颜如玉”真的简单的看看书就能得到了么?
有一段时间我“沉迷”看书,但对于为什么看书,要看什么书,我既没概念也没主见,各种书单我都搜集,跟着书单找书的时候,却发现并不是所有书都看的进去。
可既然是书嘛,多看点总没有坏处,抱着这种观念,我常常需要很大的毅力才能看完一本自己不喜欢的书。
不久后我又发现了另一个问题,有一次我推荐给朋友一本自认为不错的书,朋友问:那本书说的是什么?我脑袋一空,竟然连书的逻辑都整理不出来,吞吞吐吐了半天也没表达清楚。
我开始意识到,和读书相比,怎么读才更重要。以前的我真的只是“看”书而已,它们并没有成为我的一部分,只是在大脑中过了一遍就被我遗忘了。
心浮气躁,想读书却不知从何开始;读完就忘,阅读效率不高;看了很多书,成长却微乎其微。这些问题,我都多多少少碰到过,我相信大多数人也都遇到过。
日本作家原尻淳一的《高效能阅读》针对阅读能力不同的读者,分别归纳了初级、中级和高级读书技巧,手把手教你高效阅读和输出。共89个读书技巧,是以产出为目的方法论,实用性强,无论你的阅读能力如何,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
原尻淳一毕业于龙谷大学,是龙谷大学经济学部客座教授,《高效能阅读》是他通读了百余册阅读类书籍后整理的高效阅读术,可以说是集众人之所长。
一、看不进去书的人怎么开始读书
对于没有读书习惯的人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看不进去”了,渴望通过阅读自我成长,却每次翻了两页书就心浮气躁,这种类型的读者该如何开始呢?
原尻淳一提到的两点尤为重要,一是转变观念,二是契机管理。
1)转变观念
看书的时候总是集中不了注意力,还把原因归结于“我静不下来”?你有没有想过作为读者,你有权利用任何你能接受的方式来阅读?
自由决定时间、地点以及阅读方式,如果觉得这本书看不进去,完全可以停下来换另一本。毕竟这时候看书的目的是让自己开始读书,而不是瞬间变成一天阅读一本书的读书达人。
2)契机管理
契机管理分为两点,第一个是绕道读书,在看书之前可以先了解一下书的创作背景或作者的逸闻趣事。比如中国有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极其喜欢甜食,以至于严重蛀牙,在王府井看完医生回来的路上还不忘买一堆糕点,疼哭了也不能放弃对甜食的热爱。瞬间觉得他变成了一个邻家普通的大叔,他的文学作品也不再有距离感。
第二个是提高进入专注状态的概率。看书前举行特定的仪式,给自己一种自我暗示,仪式一旦完成,就要切换至专注状态。曾经听一个著名的主持人说,他每次看书前都会洗手焚香,以前觉得这种做法简直有些做作,但现在看来,存在即合理。
为什么这种方式能够提高进入专注状态的概率呢?关于时间有两个概念,进入专注状态时,我们会觉得时间过的很快,此时的时间被称为伊恩时间,而能用钟表测量的客观的物理时间被称为柯罗诺斯时间。如果有一种仪式经过刻意练习后成为进入伊恩时间的开关,那么看书的效率就会大大提升。
二、如何提高阅读效率
文章第二部分针对的是有一定阅读基础的读者——速读,当你已经养成了阅读习惯后,关注的就是阅读效率。
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都知道,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教育一本书要从头看到尾,也就形成了固有思维:读任何书都要一字不落的看完,生怕错过什么东西。
但这种阅读方法不仅没效率而且影响理解,有段时间朋友买了本书,翻了几天,每次都是差不多的进度,一天中午我闲着没事,就把那本书借来看,没想到内容很简单,一个中午就看完了,当我把书还给他的时候,他难以置信的反复问我:你都看完了?看明白了么?我简单描述了一遍书中内容,还重点列举了几个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他这才罢休。
不用担心阅读太快会影响阅读效果,其实事实恰恰相反,逐字阅读不仅速度慢而且影响理解,人脑的反应速度及其快,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眼睛收集信息的速度太慢,大脑无事可做时就会开小差,所以你读书容易走神的原因,很可能是你读的太慢了。
那么如何进行速度呢?原尻淳一给出了具体步骤。
一、目录阅读。仔细阅读目录,通过寻找关键词选择自己该看的章节,这时候要把自己想象成作者,自己会写些什么内容。
二、根据选定的目录,对特定的章节进跳读,并在重点部位做标记。
三、仔细阅读标记的前后部分,把自己阅读过程当中的联想、假设及创意写在书的空白处。
“速读的灵魂便在于快速、多次的阅读关键词附近的内容,以获得新的视角和创意。”
但速读并不是一味地快,它主张通过快速多次的阅读把握书籍的整体内容,找出重点,再精读重点内容做出笔记。这样做就好比开车去个陌生的地方,事先掌握了地图,知道每段路的路况,哪条岔路能通往目的地,不仅省时省力还不会迷路。
三、怎么读,读什么书
你是否有过这种感觉,各种类别的书都看过,可一旦要针对某个方面发表一些意见时,却总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对此原尻淳一建议主题阅读。
阅读方式上分为垂直型阅读和水平型阅读,前者是在某个特定领域里深耕,后者是广泛阅读所有的书籍。当你对一个领域的了解越来越深入时,就会形成思考的主场,也就是为人处世的方法和参考,就像我一个做了十年销售的朋友,平时给身边人推荐零食都不自觉的在销售,她很享受,销售在她生活中无处不在。
可单纯的了解某个领域是不够的,它会限制一个人的思维,所以原尻淳一认为垂直型阅读和水平型阅读应该同时进行。有时候你会更容易倾向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高效能阅读》建议参考阅读投资基准来选择阅读的领域。
这个理论是由70:20:10模式的投资基准延伸而来,也是谷歌运用的投资基准比,70%的资金和时间投资现有服务,20%投资周边服务,10%投资完全未知的领域。在阅读中,可以在现有工作领域的书籍中投70%的资金和时间,在相关领域或可能成为新机会的领域中投入20%,在完全陌生书籍中投入10%。
也可以在月初的时候就做好规划,这个月计划用300块钱买书,其中210块用在当前工作领域的书籍,60块用于相关领域的书籍,30块用于完全陌生的书籍。
当然这只是一个参考数据,实践时不必分毫不差,重点是有意识的分配时间和精力,不断扩大思考的主场,逐渐形成更严谨的知识体系以及独到的世界观。
四、读书的目的是高质量的输出
在完整的学习过程中,输入和输出一个都不能少,回想一下,学生时代的课堂往往学习效率都不高,原因就在于老师是单方面的对学生输入。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如果能把一个题型的演算过程清晰的讲解给同学听,那这道题就基本掌握了。
同样的,如果我们在阅读一本书时,能够提前思考“看完这本书后,我将向谁说明书中内容”,不仅阅读过程中会更加集中注意力,阅读过后对文章的理解也会提升一个高度。
作者整本书说的都是功利性阅读,技巧也是针对实用性书籍的,可能有些人觉得读书不应该太功利化,但在现代社会,每天产生的信息已经多到不可思议的地步,想要在这个大时代的背景下不被信息洪流淹没,“为了写而读”才是环境的要求。
文中引用的彼得德鲁克的一段话再适合不过了:“光靠投入就能获得好评的人应该只限于学生,既然是社会人,只有认清那些藏在深处蠢蠢欲动的方法,并不断产出,才能得到好评,否则至少我是不会给好评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欲尽其用,必先得其法。方法永远大于努力,在开始阅读之前,掌握必要的阅读技巧才是重点,否则看再多的书,吸收不了就等于是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