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这个中华民族延续千年传统,时至今日依旧强大。我甚至觉得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相亲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毕竟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
在我看来按照年龄段来划分相亲无外乎这几种
年龄24-27岁属于走马观花型,这个年龄段的因为缺少来自外界的压力以及对社会的认知,好奇心较大,缺乏一个明确的标准,选择全凭个人喜恶,所以总是东边瞅瞅西边看看,货比无数家,稍有不满直接宣判"死刑",目标是一定要找到自己满意的。
年龄28-30岁属于全神贯注型,经过几年的社会磨砺,逐渐对社会和生活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明确了自己想要什么以及制订了相应的评判标准,所以在相亲的时候会仔细筛选和甄别,吸取第一轮的经验教训后变得更加理性,认真对待着每一次相亲机会。慎判生死,碰到差强人意的也会适当降低自己的标准和要求,所以这个阶段的成功率相对高很多。
年龄31岁以上属于"慌不择路"型,首先你面对的是强大的外界压力,包括父母亲人以及社会舆论。经过前两轮的筛选,很遗憾的被划分到"剩男剩女"的队伍中,此时你的内心是慌张和焦虑的,如果你没有啥核心竞争力,基本上是没啥选择权了,所以这个阶段的人会相当大的程度做出一些让步,有一种捡到篮子里就是菜的即视感。这一阶段的结合违心率应该是最高的了。
很遗憾过了今年我就要被划分到第二阶段了,昨天凌晨三四点才回到家中,早上还没睡醒就被老妈叫着去相亲,说真的我的内心是崩溃的。迫于老妈的虎威只得硬着头皮上了。 过程的无聊以及繁琐我就不在此赘述了。回到家中原本打算补回睡眠,却躺在床上辗转难眠。于是有了这篇日记。我们这边的相亲习俗是,男女双方见面过后如果感觉不错就要订婚了,属于一锤子买卖。两个人除了从小长大的地域相同,几乎很难找到交集,你甚至都没了解他就被宣布,你们两个从此以后就在一起了。这样就和当年父母辈的一模一样了,唯一有优势的地方就是现在的通讯和社交媒体发达了,我们能比父母辈们了解对方更多一点。但这仍和赌博一样,把自己的一生堵在仅有一面之缘和只言片语的相亲对象身上,典型的先结婚后恋爱,我见证了父母辈们的争吵不得不说这对我的童年造成严重的阴影,所以我对打架争吵甚至大声说话厌恶至极。我不希望我将来的孩子也是这样,真的是细思恐极。
情人节将至希望所有回家相亲的小伙伴都能找到真爱。[呲牙][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