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花开:东瀛日本的上下三千年(14)兄弟阋墙,武士阶层的爱之初登场
六波罗是京都的地名,位于贺茂川的东面,是都城的东郊。
六波罗的名称来自于当地的“六波罗蜜寺”。梵语Paramita,汉字音译为“波罗蜜多”,意思是“到达彼岸,完成修行”。为了实现“波罗蜜多”,必须经历六种修行,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六波罗蜜寺”的名字即取义于此。寺庙的开山是平安中期的高僧空也上人,他因为常年在市井教化百姓,从而被称作“市圣”。寺庙建成于公元963年秋,规模逐年扩大,附近一带也就被乡野之人叫做六波罗了。
平清盛的祖父平正盛发迹的时候,在六波罗修建了阿弥陀堂,后来屡经扩建,成为一片占地广大的宅邸群落,称为六波罗馆,是伊势平氏在平安京的居馆,自然也就成了平家政权的根据地和统治中心。
伊势平家的飞黄腾达,靠的是绑定后白河这棵参天大树,保元、平治两次变乱都押对了宝。好比说沧海横流,多少英雄潮头看,时也,命也,无非风水相送。
平治乱后,后白河上皇与二条天皇共同执掌朝政,上皇的院政派与天皇的亲政派两派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平清盛作为朝中的实力人物,恰似是戊戌变法时的袁项城,直皖大战时的张雨亭,成了两方拉拢的对象,先后升任检非违使别当、中纳言,主掌朝廷兵权。
二条天皇后期,罢免大批院政派官员,废除了后白河上皇的院政,于1165年让位给儿子顺仁亲王,之后不久便因病去世了。顺仁即位为第79代六条天皇,后白河上皇重开院政,又大举清洗支持二条天皇的亲政派官员。一时之间,高官显爵好似过江之鲫,纷纷转替,唯有平清盛手握兵权,不退反进,先任内大臣,1167年更是升为太政大臣。太政的职位,平安之前的循例是只有皇族才能担当,偶有两个非皇族身份上位的妖僧道镜与惠美押胜,结局似乎也并不太妙。平安时代以后,太政都在藤原北家手中代代相传,如今转入武门,平清盛可说是实现了前人所未见的创举。
平清盛规划的上升道路类似藤原北家,是以天皇外戚身份走摄关政治的总路线。他将堂妹平滋子收为养女送给后白河上皇为女御,平滋子生下宪仁亲王以后,平清盛跟后白河一拍即合,把冲龄的六条天皇踢下了台,宪仁受禅皇位为第80代高仓天皇。六条即位的时候年仅七个月,退位的时候三岁零三个月,是日本历史上最年幼的天皇和上皇。估计六条当时心里只有一句话可说:“爸爸去哪儿?”
平清盛任职太政期间突患重病,一度垂危,听从他人劝告辞官退隐,出家修行,法号清莲,后来改称净海,后人因此称他为“入道相国”。入道是皈依佛门的意思,相国则是太政大臣的别号。只是平清盛虽然名义上隐居,实际的权力控制可一丝一毫都没有放松,依然在幕后操纵着朝政走向。过了几年平清盛将女儿平德子嫁给高仓天皇,平德子生下皇子言仁,平家的权势达到了全盛。
伊势平家一族,位列朝堂公卿十多人,有资格升殿的也有三十多名,秋津岛上下六十六分国其中三十余国国守尽是平家一门的亲族郎党。时任大纳言的堂弟平时忠因此大放豪言:“非我平氏,皆非人类!”此番盛世名言比较藤原道长的“此世即吾世,如月满无缺 ”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平忠盛、平清盛父子两代非但有高超的政治手段,另外还有着极高的商业头脑。藤原摄关时期日本停止派遣遣唐使,中日之间暂时断绝了官方的外交往来。到平忠盛,他看准了与宋朝之间航海贸易的巨大利润,开始着力建设摄津国的福原,将其打造成了对宋贸易的基地港口。平清盛辞退太政,隐居福原时,修筑了大轮田泊(今兵库),同时修整了濑户内海航路,积极促进对宋贸易。
公元1172年南宋官方给日本送来了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牒状,内中有“赐日本国”的字句,视日本为属国。公卿百官对此大为不满,要求退回牒状,与南宋断绝外交。平清盛力排众议,不图虚名,但求实利,以后白河和自己的名义回复牒状。朝权贵族对平清盛的专断独裁无能为力,只能暗地里咒之以“天魔”。
与南宋建立外交以后,平清盛独占对宋贸易的滚滚红利,千金散尽还复来,却笑陶朱不如我。坐拥天下资财,号令貔貅武士,睥睨公卿百官,伊势平家已成为平安京朝堂上唯一不二的堂堂霸者。
先后打败崇德、二条两位天皇的后白河法皇只道寰宇澄澈,唯我独尊,可以凭借院政体制为所欲为,结果睁大眼一看,才发觉自己已经被一大堆伊势的瓶瓶罐罐包围,不得不俯首帖耳,唯命是从。这种为人作嫁的吃瘪局面显然是后白河所不能接受的。
公元1177年,后白河法皇前往京都东山的鹿谷山庄御幸,召集藤原成亲、藤原师光(西光)、俊宽这些对平家政权有所不满的朝臣权贵,商讨打倒平氏的计划。与会之中还有一名出身摄津源氏的武士多田行纲。据说当时藤原成亲将竖立的瓶子推倒,俊宽问倒了的瓶子怎么办,西光恶狠狠地折断瓶颈回答“那就要取下瓶子的头了”。一群书生秀才定下计策,要杀进六波罗第斩杀平氏满门。
多田行纲散会回家以后,想来想去觉着不靠谱,转身就一五一十密告了平清盛。平清盛大怒,当即把参加鹿谷会议的一干人等统统捕获,砍头的砍头,流放的流放,一个都没有放过。平清盛还闯进后白河的御殿,把法皇揪出来狠狠训了一通,好在有他儿子平重盛苦苦劝谏,这才算完事。
过了两年,到治承三年(1179)被平清盛寄予厚望的嫡长子平重盛英年早逝。正当平清盛哀哀恸哭之际,后白河法皇未经他同意便没收了原本由平重盛拜领的知行国越前。隐居福原的平清盛闻讯暴怒,亲率数千武士赶赴京都,铁蹄到处,君臣战栗;朝堂内外,虎贲环绕。关白藤原基房与后白河法皇相顾垂泪,不知如何才能自保。
平清盛一声令下,三十九人院近臣尽数罢免,以平氏的亲贵取而代之。后白河再三向平清盛请求饶恕,还是被幽闭至鸟羽殿限制出入。后白河法皇的院政至此终结,史称“治承三年的政变”。
第二年平清盛立外孙言仁皇子为第81代安德天皇,女婿高仓上皇继开院政。说是院政,无非六波罗一言而决天下事耳。
传说入道相国挑选了十四五岁的少年三百人,都铰齐了头发,穿着红色的直䄌,在京城各处行走,听到有说平家坏话的,当即扭送六波罗。三百秃童放到平安京的市面以后,道路以目,河海安晏。这种手段在泰西维斯特洛,叫做“小小鸟”,在极东光辉大陆,就叫“朝阳群众”,都是古已有之的治国利器。
如此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大好盛世,背反的势力却在身边悄悄潜生。
第一波跳出来的是源赖政和以仁王。源赖政出身摄津源氏,保元、平治两次变乱时都坚定地团结在以平清盛为核心的六波罗政权周围,所以在平清盛的保举下逐次进阶,成为朝廷高官。而以仁王则是后白河法皇的第三子,他的宅邸在京城三条地方的高仓,因此也被称为高仓宫,可不要与高仓上皇给弄混了。
1180年时,平清盛之子平宗盛强夺了源赖政之子源仲纲的爱马“木下”,还故意在马身烙上“仲纲”二字以示侮辱。源赖政因此对平氏十分不满,劝说以仁王起兵推翻平清盛。
以仁王与源赖政串谋之后,自称“最胜亲王”,向关东的源氏各族发出了讨伐平家的令旨。消息败露以后,平清盛借法皇的名义将以仁王开除皇籍,赐名源以光,派人前去捉拿。以仁王与源赖政等人逃往奈良兴福寺,意图借南都北岭的僧兵势力做殊死一搏。双方人马在宇治川乱战,源赖政和以仁王先后战死。
以仁王、源赖政讨伐平家的计划好似寒蝉露水一样破灭,可是他分发出去的令旨却成功地散播到了关东大地,悄悄生根,渐渐发芽,最终返身给了六波罗平家致命一击。
以仁王之乱,京都、奈良的寺社僧兵与平家的大军相抗衡,虽然逐一被扫平,平清盛还是心生忌惮。眼见两都之地的反抗势力此起彼伏,平清盛强行命令废弃平安京,迁都平家的据点摄津福原。
平清盛聚拢后白河法皇、高仓上皇和安德天皇,召齐文武百官,浩浩荡荡开往福原。到达目的地以后,众多官员发觉福原狭小匮乏,根本不能与壮阔雄伟的平安京相提并论,尤其福原城中宫阙缺失,屋宅全无,高官显贵只能侧身于茅屋陋室,凄惨度日,一时间群情激愤,怨声载道。
结果不到半年,平清盛又只好将国都迁回平安京。如此一来一去,平家的颜面尽失,僧兵势力越发蠢蠢欲动。平清盛无奈指派平重衡率领大军攻打奈良并纵火焚城,南都烧讨固然暂时压制了反抗平家的僧兵,却也使平清盛蒙上了佛敌的污名。
公元1181年,源赖朝举义伊豆,源义仲兴兵信浓,连伊势平家一贯引为根据地的西国各地也出现了反抗平家的地方势力。值此存亡兴灭的关键时刻,平清盛却因为染上了热病而病逝,享年六十四岁。
所谓六波罗,曾有人评价说是第一个武家政权,然而伊势平家的天下,很大一部分建立在平清盛个人的非凡才能和强悍个性之上,用摄关政治的旧瓶装入了武家政权的新酒。等到平清盛一死,怒马鲜衣的六波罗政权便仿佛是大树倾颓,衰亡有日了。
此正如《平家物语》开篇所言:
祗园精舍的钟声,有诸行无常的声响,
沙罗双树的花色,显盛者必衰的道理。
骄奢者不久长,只如春夜的一梦,
强梁者终败亡,恰似风前的尘土。
(第十五节 完)
彼岸花开:东瀛日本的上下三千年(16)天下英雄谁敌手,源平(上)
作者的专题:
镰仓
彼岸花开:东瀛日本的上下三千年
夜泊舟
魔都动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