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是狄更斯创作于19世纪的一部长篇小说,当时作者所处的年代,正是英国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与劳动人民的生活呈两极分化状态,上层贵族夜夜笙歌,下层百姓糟糠窝窝。正是由于当时的这种社会情形,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愤懑与不满,这一情形与18世纪末法国的社会体系极为相似,处于随时都可能崩溃的边缘,狄更斯借以《双城记》一书的对比,给了英国社会当时很好的警醒。
为何作者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同样身为贵族的厄弗里蒙地侯爵和查尔斯一个阴险狡诈,一个善良正直。在时代背景中,前者受到了应有的审判,这是“最好的时代”。而后者,却也因为间谍的举报,被冠上了莫须有的罪名,那这也是“最坏的时代”。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当一切欣欣向荣的时候,人的本性被掩盖在了歌舞升平之中。一旦潮水退去,恶者显露獠牙,善者引颈成佛。天堂和地狱之门同时打开。
《双城记》写的就是那样的一个时代,但那样的时代绝不是唯一的。
集体狂热的时代,何尝不是集体哀嚎的时代?
狄更斯想通过小说传达出一种反战的情绪,一种追求和平的渴望,从而深挖人们灵魂深处的善良。在集体狂热的背景下,理性的善更为重要。
达内尔被判决的场景中,无论是医生的讲述,还是医生手稿被暴露之后引发的反转,我们都可以看到情绪的主宰力量多么强大,演讲的煽动性又是如何改变了事件的走向。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无论是演讲,还是销售话术,以至于我们经常提到的传销,为何那么容易就被牵制人?因为演讲内容抓住了我们内心迫切的渴望,而正是欲望的激发,让人的情感与演讲者产生共鸣,但得到了情感的安慰的同时,也意味着丧失了情感的主导权,很快,群众就会陷入集体无意识之中,理性的缺失,让善恶不由自主。
信仰与怀疑、光明与黑暗、希望与绝望会并存,好与坏也在不同的人、不同的群体之间转换,而在我看来无论是最好还是最坏的年代,理性都是最有价值的东西,会在每个时代闪烁光辉。
最后用一段双城记的经典开头作为结尾
(译本有很多,这段是我个人觉得很欣赏的一版)
时之圣者也,时之凶者也。此亦蒙昧世,此亦智慧世。此亦光明时节,此亦黯淡时节。此亦笃信之年,此亦大惑之年。此亦多丽之阳春,此亦绝念之穷冬。人或万物具备,人或一事无成。我辈其青云直上,我辈其黄泉永坠。当时有识之士咸谓人间善恶或臻至极,亦必事有所本,势无可绾。但居之习之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