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去探望一个女性朋友,她正处于产假期间,宝宝刚满四个月。
到她家后,宝宝刚喝完奶,在床上躺着,可爱的大眼睛咕噜咕噜转个不停。我们在闲聊的过程中,宝宝开始哇哇哭了起来。
还没等我和朋友起身过去瞧瞧,宝宝奶奶走进房门,制止了我们,说:“刚吃饱,刚换完尿布,没啥事的,不要理她,会娇惯孩子,她就是想要抱,抱惯了就放不下了。”
女朋友尴尬地看着我。
我委婉地说:“是不是孩子有什么需要?”
奶奶说:“没啥的,你们继续聊,哭一会就好了,没事。”
随后,女朋友偷偷告诉我,这几个月来,基本都这样,老人很抗拒她多抱一抱孩子,理由是会惯坏孩子,以后辛苦。其实她也不认同,对此很困惑,问,你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吗?是不是可以帮忙她解开困扰?
其实,回想起早上那一幕,我挺心疼宝宝和宝宝妈妈的,虽然,奶奶和女朋友一样,都很疼爱宝宝,但是,奶奶自己的“带娃认知经验”,和婆媳关系之间的微妙,结果是让宝宝在婴儿时期面临了“信任与不信任的冲突。”
先看看下图,了解一下图中的埃里森克八个心理社会理论吧。
女朋友的这个4个月的宝宝,当宝宝因依恋需求,需要养育者的抱和互动时候,得不到照顾者的及时积极回应,而宝宝即感到遭受了忽略,反复被放任哭闹的婴儿就会习得“他人是不可信任的”,从而产生不信任感。
婴儿期的孩子,被忽略或者无法被满足的期望,让婴儿无法习得对自己的信任,以及无法通过自己努力(如哭闹)从与他人积极的、回应性的互动中获得对自我的感受,二者对婴儿都是相当有害的。
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婴儿,无法处理这一阶段的“信任与不信任”的冲突,无法发展健全的信任感,会削弱个体在青少年时期解决自主性对羞耻感怀疑的冲突中追求成功的能力。
可以怎么做呢?
如果父母,特别是母亲了解到上面这一点,那么,当宝宝在这一阶段,可以细心观察孩子的哭声,读懂婴儿的哭声(婴儿的哭声背后都反应了她的需求),及时、积极地回应婴儿,给她们提供可以被她们的信号召唤而来,并与她们进行温暖的、支持的、快乐的互动,并能满足她们的生理、社会性和情感需要。
若养育者能对婴儿的信号产生回应,婴儿便能够确信自己使用信号获得关注的能力。这不但有助于她们形成对她人的信任,还有助于她们形成对自己的信任。
相信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对自己、对他人能建立这个基础的信任感,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
那还等什么呢?行动起来,做一个智慧父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