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总是在特定的时间段头痛,因为我的时间安排都比较固定,在和朋友沟通时就得到了灵魂拷问——“你最近是怎么了,要不要分析看看为什么总是在这个时候不舒服,你的不舒服在表达什么?”
其实头痛是我的老朋友,被动工作时间太长会痛、环境太吵杂想逃会痛、不想做选择时会痛,它仿佛是我的第二张嘴,帮我争取我想要的安宁。
朋友的“拷问”引起了我的回忆:
读书时,因为周末有不能推脱的社交,因此每到周末就不明原因地头痛,痛到只能呆在寝室里不能出门,理直气壮地告诉大家“我不舒服哦,你们尽兴。”直到几个星期后做个人分析,清晰了这不过是不愿出门的理由,由于开不了口直接拒绝而衍生出了理直气壮的原因。当我坦诚地说“周末我想休息,不想外出。”而得到了对方的理解后,头痛的症状很快就消失了。
这就让我想到了一个心理主题:心因性疾病,以及心因性躯体化症状。
再严重些,就是心因性躯体化障碍以及神经症。(这倆属于精神科范畴,有病程要求,不够重的不接待~)
《医学心理学》中对心身疾病的概念定义为: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通常我们界定是否是心因性的,最快捷的办法就是排除法,到医院检查没有实际性器官病变,但痛苦持续、体感真实,就是心因性的啦。
心因性躯体症状的影响因素中,心理因素自然是首当其冲的,如我上文提到的“想休息和要外出”就属于冲突事件,而不愉快的事情、不易做决策的事件、工作生活中的压力等,都会通过感官提醒我们。这让我想到了日本的《水知道答案》以及武志红老师所著《身体知道答案 》。
而这些感官提醒通常比较依靠植物神经,所以较容易发现于受植物神经支配的系统及器官,以及运动、感觉系统,例如:
1、功能性消化不良及肠胃病: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不适或疼痛、功能性腹痛、腹胀。
2、神经系统疾病:神经性头痛、肌紧张性头痛、偏头痛、头闷、头晕和失眠等;
3、心血管系统疾病:心律失常、高血压、胸闷、胸痛和心悸等;
4、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神经性咳嗽;
5、内分泌系统疾病:糖尿病、甲亢、亚甲炎;
6、皮肤系统疾病:瘙痒症、神经性皮炎、银屑病等;
7、妇科疾病:月经紊乱、闭经、不孕症等;
8、风湿性疾病:关节痛和肌肉疼痛;
9、耳鸣、咽喉异物感、嗅觉味觉异常、四肢乏力等;
……
以上是最为常见的心理因素引发的躯体症状,而对精神科的影响,就是焦虑症和抑郁症啦!
如若我们自查身体出现一些不适的反应,而明显不是病理性的,那么就要考虑一些心理方面了,是否有心理困扰、心理压力等。
通常心因性疾病特点可追溯到心理因素为主的诱发原因,可以伴随病理生理特点以及特殊的检查结果,重点是有某种个性特征是符合易感因素的,伴有情绪、认知和行为的异常,与身体功能性疾病或器质性疾病具有相互引发的可能性,相互伴发或相互加重。
心因性疾病的一大特色是“小病多”,仿佛身体部件多有状况,需要时常拧螺丝,但需要大修的地方不多;
另一特色是过度检查、治疗及用药,这点容易引发疑病症。
以我的个人经验来看,心因性躯体化症状属于大部分人时常会有的小毛病,如同晴雨表一样,如同四季天气一样,找寻到规律,自然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躯体烦扰,但是如果对这些躯体症状不加重视,往往会引发大的疾病,那就得不偿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