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遇到过“延迟满足”这个词。延迟满足真的能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吗?
01
11月初,老大期中考试之前跟我讲条件。
如果他考到80分以上,就得给他买磁力片(一种磁铁玩具)。我说好。
后来他如愿得到了磁力片。
紧接着,双十一来了。我看了一堆公众号,延续了以往逢节必买书的传统,精挑细选,给老大挑了500多的书。
结果回来以后,人家只翻了翻书皮,再碰都没碰。
前天逛超市,一进沃尔玛,迎头就是一棵圣诞树,紧接着,旁边各种圣诞帽、圣诞袜,小礼物,让人眼花缭乱。这下好了,老大又开始吵着让我给他买圣诞礼物了。
就在我准备答应的时候,大表哥脸一拉,冲我说了句:不是说要延迟满足吗?
02
不能要什么给什么,就必须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到底指什么?
是仅仅延迟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吗?
孩子精神上有需求,也要延迟满足吗?
什么时候及时满足,什么时候又延迟满足呢?
一张无辜脸的我,根本解答不了这么深奥的问题。我很想有理有据的驳回大表哥,然而,只能继续茫然。
延迟满足是一种教育方法吗?
延迟满足就能培养孩子的自控力了吗?
03
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求助于专家的系统解读了。
于是,我翻开了新入手的育儿书,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会员,发展心理学陈忻博士著的《养育的选择》。
书中第七章专门解答了这个问题。
延迟满足,英语是deferred gratification或者delayed gratification,字面上直接翻译史“推迟的满足感”。
比如我想要一样东西,不过我等了很久才得到,而我得到东西的时候并不是抱怨“怎么现在才得到”,而是依然有满足感。
它的反面概念是即刻满足,即instant gratification。所以说,“推迟的满足感”是一种个人能力,并不仅是“延迟满足孩子需求”的意思,也不应该简单地作为一种教育方法来看。
对比上面的理解,不难看出,我们一直以来认为的,要让孩子等,不立刻满足他们的需求,实际上是对这一概念的误解。
不给小盆友买玩具,或者推迟给他买,他未必会“依然有满足感”,相反,他可能会觉得爸爸妈妈在故意刁难他。
04
对“推迟的满足感”进行的研究,最著名的大概要算棉花糖实验了。
20世界60年代,米歇尔在斯坦福大学的幼儿园做了一个棉花糖实验。
实验者给一群4岁的孩子每人一块棉花糖,说:“你可以随时吃掉。但如果能坚持到我回来后再吃,你就会得到两颗糖。”说完,他走了。有些孩子很快把糖吃了,也有些孩子坚持等到实验者回来,当然,他们得到了许诺的两块糖。
之后,研究人员对这些孩子进行跟踪研究,一直到他们高中毕业,发现在4岁时就能够为两块糖耐心等待的孩子,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较高的效率及较强的自信心。而那些没有抵御住诱惑的孩子,抗挫能力、自控能力较差,在压力面前不知所措,做事效率较低,自信心和责任心都不强。
在这个实验之后,人们认为,拥有适当的“可推迟的满足感”的孩子,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这个能力和将来的学习能力、应对困难等能力确实有正相关的关系。
既然说延迟满足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具备自控能力,那么,我们的最终目标,应该放在发展孩子的自控力上,让他们学会在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
既然是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那就没有必要事事推迟,也没有必要总是故意不满足孩子的要求,总是让他等待。
正因为不加区别地总是让孩子等待,才造成很多问题,破坏孩子对父母的信任,破坏亲子关系,既可能使孩子变得斤斤计较,讨价还价,也可能使孩子过于关注物质和自己的需要。
我们只要想一想,如果孩子有精神需求,父母不即时满足,是否能培养孩子的自控力?父母们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05
看到这里,父母应该都明白了,我们应该跳出“满足不满足孩子的需要”这样的小问题,而认识到自控力的重要性,全面发展孩子的自控力。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首先,必须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自控力和大脑的发育有关,比如大脑前额叶负责判断、推理、调节等工作,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一直在发展,直到二十几岁才完全成熟。
他们上楼去刷牙,看到楼梯上有个喜欢的玩具,可能就把刷牙给忘了。
还有的父母对孩子进行“诱惑训练”。比如给孩子零食,然后故意跟孩子说,你可以自己决定怎么吃,如果能等到第二天吃,就奖励;如果不克制,就在后面一天不给零食。这样的要求对孩子来说,显然太高了,会对孩子造成很多伤害。
其次,在社交和游戏中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比如,在幼儿园,让孩子轮流玩玩具,轮流玩滑梯。
比如,跟孩子玩“木头人”的游戏,他们会变的非常专注,一动不动。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当然不能溺爱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但是也没必要对孩子的需求,事事推迟,总是故意不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