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古今奇闻趣事,传递世间真情善意。大家好,欢迎来到诗文书画汇,本故事为《民间故事》系列之第474期,如果您喜欢,不妨给个关注!
在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所写的短篇小说著作《聊斋志异》的开篇第二则故事便是《耳中人》,也是今天咱要说的故事。
这则故事很短小,文章末尾蒲松龄老先生并没有按惯例给出故事的寓意。
那么蒲松龄老先生写这则小故事的寓意到底是什么呢?
今天笔者就带着大家一同重温一下这则经典的短篇小说《耳中人》。
且看原文:
谭晋玄,邑诸生也。笃信导引之术,寒暑不辍,行之数月,若有所得。
这段话大体意思是说,有一个叫谭晋玄的秀才。(诸生,是指在学的儒生,也可称为秀才。)这秀才非常相信“导引之术”,寒暑不停修炼,几个月后,他觉得他有些收获了。
咱先来看看何为“导引之术”。
导引之术,是古代强身除病的一种养生方法。“屈伸俯仰,呼吸吐纳,使血脉流通”,后来成为道教用以作修炼的迷信法术。
既然是迷信之术,这秀才还如此笃信,想来是有些不务正业了。
但这并不是重点,重点则在“若有所得”四个字上。修身养性之术,岂是一朝一夕,几个月就能修炼成功的?
这四个字无疑暴露出了秀才的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毫不谦虚。
咱接着说:
一日,方趺座,闻耳中小语如蝇,曰:“可以见矣。”开目即不复闻;合眸定息,又闻如故。谓是丹将成,窃喜。
一日,这秀才正盘腿而坐,忽然听到耳朵里有如苍蝇声般大小的说话声:“可以见吗?”秀才一睁眼,就再也听不见了。他又重新闭上眼、屏住呼吸,又听到刚才的说话声。秀才心想:这可能是气功已练成,心里暗暗高兴。
我们再看原文:
自是每坐辄闻。因俟其再言,当应以觇之。一日,又言。乃微应曰:“可以见矣。”俄觉耳中习习然,似有物出。微睨之,小人长三寸许,貌狞恶如夜叉状,旋转地上。心窃异之,姑凝神以观其变。
这段话大体意思是说,秀才每日坐下就听,心里想,等耳中再说话时,应当答应一声并睁眼看看是什么东西。有一天,他果然又听到那“可以见吗?”的说话声,他就小声答应:“可以见了。”
很快觉得耳朵中有窸窸窣窣的声音,像有东西爬出来。他慢慢地睁开眼偷看,果然看到一个小人,高三寸多,面貌狰狞,丑恶得像夜叉一样,在地上转着走。他心里暗自惊异,心想不管怎么样,先看他有什么变化再说。
导引之术真的能修炼出小人来?
前面我们说了,导引之术乃是修身养性的气功而已,怎么会修炼出小人呢?这完全不合乎常理。
那么这个小人到底是啥呢?
这其实是秀才臆想出来的幻觉而已。秀才虽每日打坐,但总是分心聆听那说话声,这小人其实是秀才不专心修炼、不潜心做事的表现。
他其实已经走火,导致后来的入魔。
我们接着看原文:
忽有邻人假物,扣门而呼。小人闻之,意张皇,绕屋而转,如鼠失窟。谭觉神魂俱失,不复知小人何所之矣。遂得颠疾,号叫不休,医药半年,始渐愈。
这段话大体意思是说,秀才正看着那小人,忽听邻居有人来借东西叫门呼唤。小人听到后,样子很恐慌,围着屋内乱转,好像老鼠找不到窝一样。
秀才也觉得神志不清,像掉了魂,不知道小人到哪里去了。随后他便得了疯癫病,哭叫不停。家人为他请医吃药,治了半年,才渐渐好了。
秀才因为不潜心做事,开始分心,慢慢地他开始走了火,而这段话则是他入魔的表现。
其实那惊慌失措、到处乱窜的小人根本不存在,这是他臆想出来的幻觉,也代表了他分心、胡思乱想入魔的状态,又因为忽然的敲门声,他心神不宁,这才走火入魔,最后得了疯癫病。
这一切,其实都是秀才不潜心做事,胡思乱想遭到的恶果。
故事的情节我们已经重温完了,这篇小故事蒲松龄在文章末尾并没有给出自己的观点。
但笔者认为,这篇故事的寓意就是在警示世人:不管做什么事儿,都不能三心二意。相反,只有潜心、一心专注于某一件事的人,方能水到渠成,做成一番大事业。
而三心二意、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之人,心中虽也有梦想,但只会离他越来越远了。
文/小田
文中故事来源于《聊斋志异》,目的是借故事来明事理!切莫与封建迷信对号入座,感谢大家的支持!图片来自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