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阿尔伯特·埃利斯(1913—2007),超越弗洛伊德的著名心理学家,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之父。作者自1942年开始精神分析学派训练,至1953年放弃该疗法,提倡新疗法,1955年开始为新疗法命名,到1993年正式提出“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of Therapy)”。
前言:
本书的宗旨是使读者过上积极向上的生活,运用理性情绪行为疗法来避免被其他人或事操纵,该疗法简单来说就是让来访者意识到自己的非理性思维模式,并与之辩论,从而达到“无条件地自我接纳”的境界。
本书结构:
第1章~第5章:关于该理论的介绍及该疗法的方法论(核心部分)
第6章~第9章:案例分析(练习部分)
第10章:坚定信心去实施该疗法(总结部分)
笔者书评:
这本书是心理大师阿尔伯特·埃利斯的著作,他还著有《控制焦虑》、《控制愤怒》、《理性情绪》,这一系列的书籍都是他“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理论的具体应用,所以对于第一次接触该作者和该疗法的读者而言,把这本书的方法论掌握好并反复实践练习,即可达到目的。本书的方法论主要集中在前5章,后面的章节都是具体的案例讲解。就笔者自己的体会而言,大师的理论模型很简单,一般人读过之后都能理解,但是真要把这些理论运用到自己身上,是需要反复练习的,大家都在固有的思维模式下生活了太多年,这种改变不可能在读完一遍书后就能马上实现,这本书在豆瓣的得分是6.8分,我看了上面的很多短评,大多数都是说‘’这理论太简单了,废话一大堆,没什么实际用途……”我倒是觉得这可能和国人经常被误导的“速成”倾向有关,希望自己得到一个秘籍,一夜之间脱胎换骨,不得不说,这不现实,另外大道至简,很多东西就是很简单的原理,但是理论简单不代表实践简单,特别是这种需要付出很大去努力改变自己的理论,他需要我们的耐心,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直到能应用自如,这和其他需要实践积累的活动是一样的。所以,阅读本书的最好方法就是了解了方法论后,去自己的生活中实践就好了。
PS:前言中,记者问了大师一个问题,问了他对生活的态度是什么?我挺喜欢这个回答:“我们不是被邀请到这个世界上来的,生活本身没有意义,而是我们给了它们意义。我们赋予生活意义的方法是,决定什么是我们喜欢的,什么是我们不喜欢的,什么是我们特殊的目标和目的,从而为我们自己选择了意义。”
第1章 我们如何就让他人他物牵着鼻子走
人只有3件事可做,且你正在做这3件事:思考、感受和行动
笔记:思考和感受,导致行动
过分的负面情绪
笔记:过分(excessive)与否是衡量的关键,但是什么叫过分,按照作者的说法,自己是可以辨别出来的,就笔者自己的体验,其实并不是每次都能准备判断出来,不得不说还是要在情绪涌出的时候,停下来自己分辨一下
烦躁(anxious)
生气(angry)
抑郁(depressed)
内疚(guilty)
方法论模型
A(诱发性事件或人)………→B(对A的信条)………→C(感受和行为)
A是诱发性的事件或者特定的人,具体指天灾人祸和日常的烦心事、麻烦事、决定和难相处的人,它可能是单个事件或者是一系列祸不单行的事件。
C是在A处发生的具体情形里,你的感觉和你的行为,其实也就是那些过分的负面情绪,以及这些负面情绪所带来的举动
B是你对A的信条
笔记:信条这个翻译,一开始觉得不太适合中文的习惯,经过对照英语原文的单词"belief",我觉得还是取其“看法,观念,观点”这个翻译更贴切一点
大多数人的错误观念是:他们相信是A导致了C
正确的观念是:B和A相互作用,成了C的导火索,在大多数情况下是B导致了C的发生。
具体来说,就是我们在A发生后进行了思考(有些人有错觉,认为A发生后自己没有思考的时间,特别是在突发事件里,他们只做出“反应”,其实无论在多么极端的情况下我们依然是有思考这个行为在发生的),我们对具体的人或事的思考方式即B,决定了我们在C处做出的情感和行为反应,进而决定了我们是否会被A牵着鼻子走,所以说任由A导致C的发生,其实是我们的反应失控的状态,而我们完全有能力去调节B,这样也就控制了这些反应,不被他人他事所左右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