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彩虹花儿开
昨天妹妹带孩子来我家,我们又难得聚在一起,她家的小女孩和我家的俩儿子,也一起度过了一段吵吵闹闹的欢乐时光。因为妹妹家离我家路途较远,所以两个小时后,妹妹一家就又回去了。
我对妹妹的离开很不舍。妹妹5年前去美国求学,此后便很少回来。此番她已经回国一个月,先是在婆家呆了半个月,然后又来娘家这边也呆了半个月,在此期间的每周末我们都见了一次面。但再过两天,她就要回美国了。
她离开的时候,我想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看见她,心里很难过,流下眼泪。我摸着老公的胳膊抽泣,想让他安慰安慰我。
结果画风突变,他丫的居然说了一句:“那怎么着呀?你跟人走呗?”
靠!会不会聊天啊?真的越来越不想跟你说话了好嘛!
我转身回到小屋,自己收拾自己的情绪。一会儿,我擦掉眼泪,收起难过,重新投入到陪伴孩子的事项中去。
转天一起上班,路上除了说不痛不痒的吃饭问题,再无言。中午的时候,我俩一起去公司旁边的公寓吃饭。去的路上,我就在想怎么和他再聊这个事情。如果不说,自己也憋在心里变成情绪内耗(情绪内耗是非常消耗自身能量的,我认为这也是时间管理的大忌)。
于是,吃完饭回公司的路上,我尽量心情平和地,跟他聊起这个话题。事实上,我以为自己还会很愤怒,结果被他两句话说完,我就笑了……
对话是这样的:
我:昨天那事,你还没跟我道歉呢!
他:昨天什么事?
我:在我哭的时候,你都不安慰我!
他:因为我不理解啊!明明是高兴的事,为什么要哭?
我:妹妹来的时候是高兴啊,这不要走了吗?
他:在走之前,你们能见一面,这不是很好的事情吗?
这回又轮到我心里一堆省略号。好吧,我以为的他不在乎我,原来源自他与我对事情的看法不同。显然,虽然他没办法体会我的感受,但是相比我原先的揣测,显然是不正确的。
我突然记起心理学上的情绪ABC法则。这个法则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被很多心理咨询师使用,也被开办《关系攻略》课程的熊太行推荐过,他称之为“合理情绪疗法”,建议大家做心理建设时使用。具体内容是:A为激发事件,B是看法,C是情绪。同样的事件,因为看法不同,情绪就转变了。
所以有的时候,想改善我们的情绪,就应该改变B,也就是对事情的看法。
现在想想,孩子会把我们惹毛,通常是我们觉得孩子不听我们的话,对不对?
但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其实是这样的:A孩子不听我的话——B我认为孩子就是故意不听话不懂事——C我很生气。
但转变一下看法呢?
A孩子不听我的话——B孩子现在生长是不是到了这个阶段?/我的话有不对吗?/我对孩子还能使用其他的策略让他听话吗?——C我要动脑筋好好想想(以前学习到的策略)/我能否场外求助下(如求助早教师、育儿达人等)
举一个小例子:
A情境:自己的孩子很任性,有时候大人说他也不听。
普通的B想法:这孩子太任性了!缺管教!
更好的B想法:孩子处在第一反抗期,有些任性也很正常,我可以尝试一些办法。我记得在“双胞胎一家人”上看过这样的文章,我可以试试那几种处理办法。
不同的B想法,导致不同的C结果:
普通的C结果:很生气,有时候还会打孩子几下
更好的C结果:保持冷静,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如果孩子实在哭闹,可以先冷处理。
以上问题,具体可以参考“双胞胎一家人”公众号的文章《宝宝你这么任性,你爸妈造吗?》来看看孩子任性的5种原因和4种应对方法。
ABC情绪疗法,不仅可以应用于在面对老公、孩子的时候,同样也可以应用于应对职场问题。
在熊太行老师的关系攻略中,就讲过如何用这个办法摆脱“老好人”的标签。
同样的A:你被评价为老好人
老好人的B想法:觉得失去了晋升的机会,还会被人欺
普通人的B想法:啊呀,我是不是没显示出自己的主见
熊老师的B想法:太好了,正好大家都不担心我,我可以观察这个组织里大家的角色了
不同的B想法,导致不同的C结果:
老好人的C:别人说你好,你会立即自责
普通人的C:我以后要积极表达
熊老师的C:这帮人的利益接合部被我找到了,我知道该如何入手了
你看,换个角度,是不是整个心情都不一样了,行动也不一样了呢?
曾经在《躲进世界的角落》中看到过下面的一首诗:
当我忧愁烦恼的时候
当我暴躁愤怒的时候
当我乱糟糟的时候
甚至当我快乐的不得了的时候
我都想换个角度
重新看看我的世界
愿这篇文章能够带给你平和的心境,和另一个看世界的角度。
换个角度,世界大不同。
我是彩虹花儿开,感谢您的阅读,喜欢就点个赞呗,还有评论和赞赏,请各位读者大人不要吝惜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