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与椴树|经历世间人情冷暖 爱与被爱

        是不是世界上除了父母,祖母,亲属,再也不会有人像他们一样爱我们了。

        毕竟,谁又有权利给你这份专属的独特的爱呢?那种像对到自己兄弟姐妹子女的爱?

        我,一个苦行僧,踏遍山河岁月,穿过人群人流,离开家乡,寻找着世间的菩提树,与心中的椴树。

        何为菩提树?传言六祖慧能在菩提树下无言中会真意,拈花一笑,长老将袈裟传给了他,因为只有他能够于无声中会真理。他逃离出那里,踏上了继续能将真经传下去的路,尽管很少有人理解他。

        菩提树本是代表着世间的真理与学问。

        那,何为椴树?椴树便是另一番境界了。

        如果菩提树是佛教里讲述的涅槃:即脱离出苦世间的轮回受难,境界升华,追求世间万物,无人无情无爱无欲无求,内心无空无色。那么椴树便是追求这一境界的相反境界——爱,尘世间。

        曾经读过龙应台的《目送》,里面完美艺术地讲述了椴树与菩提树的唯美故事,却又与人间情爱与冷暖完美结合,每次读起,我都潸然泪下。觉得菩提树这一追求真是凡人所不能领会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超脱世俗的,纯洁的。但爱的哲学同样伟大。椴树——爱的象征,让地球上万物能够相应相惜,让生命得以在地球上留存,衍衍不熄,人类得以有了现在。正是因为祖先们的相爱......

      《季羡林谈人生》里,也将我入门引进了《长恨歌》白居易 的诗意境界。描述了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所谓不爱江山,更爱美人?何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便是向往轮回,是恋世的。愿来世永远能够相遇,再续前缘,成为夫妻。这种前世今生来世信仰,也用了种不同的方式打动了我。

        但......这个世间虽然美丽,值得眷恋,因为有很多我们遇见的爱的人。但是,却也很冰冷,有时令人寒心。

      我们前世不一定认识,而今生相见,来世也不一定会再有缘分相见。甚至有些人,这辈子就只有一次缘分,今后再也不想见了。但是我们,却依旧新村向往,追求心中那份向往。

      我们一辈子要爱上多少人?但大多数都只是我们在学会成长经历的一个必要环节罢了,却并不是真正能够在一起的人。那些两个人共处的故事,存在,但也值得尊敬,不应该被谴责孩子们童真的眼睛。什么叫渣呢?难道我在遇到那个人之前所交往了许多别的人,我就是渣的吗?那我也爱戴我的长辈,这爱也分为很多种不同的爱吧?

      爱情三要素是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必要学的一门课,也是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正确思想,是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概,邓论等,结合当代年轻人发展需要的一门学科。其中就讲到爱情需要三要素,这三个要素一个不满足,就不能被认为是完美的爱情。三要素为:激情,亲密,承诺。

      但这三个词对于母系语言是中文的我们来说,太过抽象,因为简直是近义词。

      亲密不是身体的亲密,而是理解的意思。承诺不是口头承诺,而是践行的意思。所以陈果教授将这三要素改称为:激情,理解,践行。三者缺一不可。只有理解,只有激情和只有践行都只是相对应的名词的爱。而没有亲密,便只是浪漫的爱,不过光浪漫有什么用呢,只能相处一段很短的时间,彼此相互成为玩伴,这激情和浪漫肯定会随着时间而消磨,最后而腻淡感到无聊,不切实际,而年纪越大,便没有时间玩感情游戏,已经不是儿时玩过家家的年纪了。爱情里容不得只有空想和幻觉的。没有激情,只是同伴的爱。没有承诺,便是愚蠢的爱。

        以上的例子不举了,有兴趣的,可以买一本《大学生心理健康》这本一本十四五规划的大学统一必修教材来看看。教材有时候比别的杂的书的理论要更成熟,毕竟是国家的工程,是科学的,而不是经过个人揣测,具有不科学,片面化,形而上学的因素成分的。

      我想,椴树和菩提树,在现实社会的当代来说,早已脱离了玄乎晦涩高超宗教的伦理,如今,这名次已经艺术化,对于我们常人来说,椴树便是爱情,菩提树便是事业。至于爱情如何变成家庭和亲情,我也不再讨论了。看了《CLANNAD》很有感动的感触。

        这世间,人生,苦短,但却值得我用一生去体验与追求。但愿你我安好,不负韶华,未来可期,值得祈祷。岁月静好,愿您安康,各自活出精彩人生。

        人类,在这世间唯一不会变和褪色的便是爱。生命会褪去,但我对你的记忆和爱却可以长存咏怀。

      《感染列岛》《未来的未来》《肖申克的救赎》(ღ˘⌣˘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