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的村庄
朋友说要去拜访她回归乡间种花养狗的朋友。我想象里的乡间生活:是睫毛的郊外花园,是海蒂的成都后花园,或者是网路上超火的乡间恬淡自然世界。
我和她骑了十分钟单车,坐了40分钟地铁,走了5分钟路,又加了40分钟滴滴……
才在穿过一处垃圾场,走过一排破旧的草莓园拦守房,路过一片荒茫的防护林,站在村庄里一排排两层小楼前。也许看惯了四川的古镇小区,看多了四季的绿色。这只有大地色的乡村实在让我提不起精神头。
北京的春天据说来了两三天已经直接进入了夏天。但朋友的小院里她介绍的紫藤,月季还是萧条干枯的状态。
难道北方田园生活便是这样空茫的样子啊?

但是,这个破旧不堪到萧条的乡村,据说住着很多的艺术家。不经意路过的梅花斋,书法社,艺术馆,新庄师范学校:据说原本是给留守妇女儿童开设的,却因为很多北京的名人来讲座,而把长年在外打工的男子们也吸引回家。
褒贬不一的华德福学校的入驻,又使这里有了热闹气儿。
— 2 — 瓦园的乡村料理
中午,朋友说带我们去吃乡村料理时,我以为是她玩笑的话,估计就是四川乡间的农家乐。
停在这片葡萄园时,这外观破旧的小院再次强化了我的感受。


不曾了解不要轻易下判断
接下来的感官接触,让我开始了新的认知,这样的警示,也让我希望自己能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这是今天我看到最多的绿色。

穿过破旧的墙,料理餐厅已经展现在我们眼前。



—3— 鸡蛋姐姐和先生的乡村生活
这间乡村料理的女主人是大家称呼的鸡蛋姐姐。70后女子,一进门就见她上下忙碌着。她的笑容与专注瞬间温暖了我。



我好奇这乡间哪来有如此的女子?于是我跟着她,看她在熬汤,制菜,听她的故事。
鸡蛋姐祖籍无锡,生于辽宁,大学平面设计专业,毕业后去了香港工作,数年后去了日本,遇到了在这里学习的先生。大儿子在日本出生,越来越日本化,于是她和先生带孩子们回到她的家乡辽宁。
她说孩子先要让他有了根,再出去都可以。我好奇他们为什么来到这乡下。她说这儿是先生的故乡。
两年前决定来这里过乡间生活的时候,此处的房屋破烂的不能住人,他们二人用了整整600天的时间修起了现在简陋的房屋。
填入了他们多年积存的生活态度。先生在屋子周围种了果树与葡萄藤。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在地里打理这些果苗。



她给我们讲初时烧火,烧到了眉毛头发。她嫌灰暗的室内无趣,跑到院子里花树下煮饭,她讲的时候一脸的笑。








—4— 一人食
鸡蛋姐喜欢药膳与轻食的制作,食谱很随机,必须预约……
来食用的也多是村里来居住的艺术家们。鸡蛋姐的餐厅也有些承担不起太多食客的到来,但她不肯请人,因为她喜欢着那样制作的过程。

食器和食材很多是先生亲自从日本背回来的。







这一路知道会被人触动,却不知会是谁?
这一路知道会被感动,也不知是什么时刻
我只想打开心灵,睁开双眼
看到这个世界的不同
不要快速的下结论 不要轻易的下断语等一等,会有意外的惊喜
—— 3.26 花开于 北京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