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我”被佛洛依德定义为人最原始的、属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它是一个人基因密码中最原始,未经修饰的那一面。
《楚门的世界》,第一看这部片子是上大学的时候,那个时候躲在宿舍看电影的频率是非常高的,经典的,非经典的;院线热映的,被禁的,一部接着一部看。《楚门的世界》让我印象尤为深刻,一直想为此写点什么。
这个寒假又把这部片子翻出来看,感动仍在,滂湃依旧。
我喜欢中国的“人”这个字,特别简单的两个笔画,就像是一个人最原始的自己。在被设定的生活中,楚门依旧能够坚守内心中的本我,搞笑且简单的他,最后凭借着对真实的渴望,凭借本我中对未知的欲望走出舒适区,这是多少人做不到的,又是多少人渴望的!
影片一开场,镜子前的楚门自然自语的导演着攀登高山的一幕,穿插着导演、美露、马龙的采访。导演自信地告诉大家这是一部记录真实的电视节目;美露略微犹疑地说,这样的生活是典范的;马龙言之凿凿地说,除了一些调控这些都是真实的。当我再次回看这一幕,突然觉得,这部影片中楚门的三十年不是悲剧,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设定人生,内心的潜意识却时刻想要出逃,跳出这种风平浪静的生活,生活虽然是假的,楚门却是真实的,他的内心中本我一直都在,对未知的原始欲望没有因为人为设定而泯灭。悲剧的是这三个跟楚门的三十年息息相关的这三个人——导演、美露、马龙。
导演心中是有剧本的,他一直期望楚门在他绝对的引领下过自己相对自由的生活;美露明知道是骗局,却接受且默认,结婚照片中叠手指的动作暴露了她的不安却也因“专业精神”而无感情地执行着拍着要求;马龙对楚门是有真感情的,他不像有着“专业精神”的美露,他把楚门当做朋友,劝解朋友接受现实的时候,像是劝解自己一样,他也默认且接受了这样的安排。
这部片子,我最想说的是导演。
导演的名字——基斯督,创造了楚门的世界,束缚了楚门的人生,三番五次想要通过各种方法浇灭楚门内心中的冲动,让楚门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他做这样一个节目的目的是什么?可能刚一开始确实像是开头所说的创造一个真实的,没有设定的,没有特技的节目。但是随后种种,他看楚门的眼神,当楚门要出走的时候他劝说的话语,隔着屏幕对抚摸着楚门头发的神态,像极了一个父亲对于自己的孩子,像极了看着孩子长大,要跳脱自己的设定后百般阻拦的父母,万般不舍的父母。
校长在一次家长会上,所说的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孩子们虽然体验了生活的种种,但是他们的生活是真实的吗?
父母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引领孩子的人生,这本没有错误。但是还原生活的本貌不是我们更应该做到吗?
生活中的艰辛让我们偷偷抹泪,面对孩子的笑容,仍然表现得像是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这是我们80年代的的父母的普遍表现。他们用自己最大的努力,让自己的孩子待在舒适区,却不知道这泯灭了孩子本我中探求世界的冲动。
导演像极了这样的父母,他爱楚门,给了楚门最安适的人生,而这一切却是楚门不想要的。
青春期中,你有过跟父母的抗争吗?成人世界的道理和原始本我的冲撞,最终谁赢了?
你敢于走出自己生活舒适区的冲动是否来源于第一次背着父母逃学时候的勇气。
尝试才知道生活是什么样的滋味,楚门的出逃不是所有人都敢做的,所以当影片结束时,楚门走了,节目永远地停播了,人们却欢呼了出来,不为楚门,为的是楚门身上那个被磨平了的自己。
也许你会问,什么样的世界是真实的?我们看到的世界吗?
我想真实的东西一定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父母给孩子看到的世界一定是掺杂着自己对世界的看法,父母交给孩子去做的事情,也会不经意间带有自己的期望,期望孩子朝着自己的方向去做。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有着对事物不同的评判。我们做不到绝对的唯物主义,只能无限接近唯物。玫瑰花有刺,有人喜欢她的浓烈,有人害怕受伤。当孩子想要的时候,你是制止?还是鼓励?分析利弊?还是由他去吧?不一样的态度,决定的可能不只是孩子对于玫瑰花的感知,可能决定了他对未知事物的认知。让孩子自己去体验人生,在引领中逐渐放手,还给他们真实的生活吧!
09年大学毕业的时候,面对回家就业还是留在西安,那时候的我真是纠结不已:回家,按部就班,波澜不惊;留下,前路迷茫,充满未知。
天津人——守旧,守家。我也一样,可是心中却总有挑战未知的冲动。正当我内心焦灼,无法做出选择的时候,爸爸的一句话点醒了我,“人这一辈子,总要冲动一次,任性一次。”
于是,我便选择走出舒适区,留在西安,看自己想看的世界,决定下来的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就是楚门。
楚门最后出走的时候,任然是那一句:“假如再也碰不到你,祝你早、午、晚都安。”
楚门一直没有变,即使三十年被设定,他仍然是那个早早从母亲肚子里出来见世界的婴孩,仍然是那个一个人爬小山坡的孩童,仍然是那个跑风雨中不肯返航的最真实的自己。
生活没有磨平,设定没有改变,楚门不是悲剧的,他是勇士,是我们每一个人中藏起来的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