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际交往中,相信你也有过好心好意指出他人不足,却让对方生气的经历。
如何把带刺儿的信息传达出去,而不戳伤对方?
《用事实说话》这本书便能帮助你在沟通时避免受到情绪干扰,扫除沟通障碍。
作者是全球领导力专家马克·墨菲,他用实际案例和可操作的方法教你怎么说别人才会愿意听。
01:规避真相的原因
原因有很多。
比如,无知自信。
它也被称作邓宁 - 克鲁格效应,即过分高估自己的能力。
邓宁和克鲁格曾对一组大学生进行了法语语法测试,并让他们和别人作比较。
结果是那些成绩只比10%的学生要高的人,对自己的评价都很高,他们认为自己的成绩要高于61%-67%的学生。
这类学生不仅缺乏语法知识,而且不知道自己不懂语法。
它的根源在于元认知缺失或者是因无知造成的无知。
比如,感知差异。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在诞生之初,并非所有人都觉得它好听。
当时的英国著名评论家约翰·拉斯金就说道:
我看贝多芬就像一袋无序的钉子,和旁边扔着的一把锤子。
《波士顿邮报》指出贝多芬在创作第九交响曲的时候是个聋子。
这些评论家听惯了莫扎特早期简单明快风格的音乐,一时难以接受第九交响曲恢弘、大气、奔放的音乐风格。
这就是感知差异,指人们在评价一件事物时站在了不同的角度,不能达成共识。
就像盲人摸象,每个人各执一词,都觉得对方是错的。
比如,利益抵触。
我们为了维护个人利益,很大程度上会选择放弃真相。
比如一个学校以论文数量来决定导师的职称晋升,那很多老师会故意捏造数据,东拼西凑,确保论文数量达标,而忽视论文质量,以此来获取更多的奖励。
厄普顿·辛克莱就一针见血的指出:
让人明白某事很难,特别是他的薪水要依靠他不明白的事物获得时。
如果人人都把感觉和利益放在第一位,阻碍真相和事实的传播,等到东窗事发,势必会对个人造成恶劣反噬。
02. 用事实说话的7个小贴士
1. 聚焦事实
面对真相,我们容易受情绪控制,从而干扰我们对真实信息的判断。
作者提出了FIRE模型,F(事实),I(解读),R(反应),E(结果),它主要用于甄别一段话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我们的过度解读。
例如,你有一位员工凯西迟到了5分钟,你可能就会设想她是一个懒惰的人,不考虑团队里的其他成员,你为此大发雷霆,命令她以后每天早上离开家的时候必须给你发短信。
把它代入到FIRE模型中:
利用FIRE模型,我们可以迅速筛选出事实,从而避免受到主观判断和负面信息的影响。
2. 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就是从另一个人的角度来审视问题。
它并不意味着你需要表现出和对方一样的情绪,而是要展现出一种理解力。
蒂娜刚刚换了一位叫做蒂姆的新上司。
她经常向蒂姆提出一些新的想法和创意,这也让她经常得到蒂姆的称赞。
但很快就没有下文了。蒂娜认为蒂姆很自私,想要找一家能够实现她想法的公司。
其实,蒂姆也有自己的考虑。因为他曾经给CEO提出了这些想法,不过都被否决了,他打算等到获得CEO的信任时再说出来。而且,万一想法被采纳,自己搞砸了怎么办,蒂姆需要确保万无一失。
如果蒂娜能够理解蒂姆,把心思花在如何保证想法顺利实现上,她也就不会只想着换工作了。
3. 设定有效目标
好的目标,其核心作用是使行为发生变化。书中提到了一种可称作“六个月之后”的方法。
在六个月里,我希望我们发展成何种关系?
在六个月里,我希望发生什么变化?
在六个月里,我希望做些什么事?
在六个月里,我希望我的伙伴做些什么事?
假设你希望你的同事能按时填写错误日志,但他对你的要求表示愤怒,你可以试试这种方法:
在六个月里,我希望我们互相尊重。
在六个月里,我希望的变化是他能按照我的要求及时采取行动,有困难时能大胆说出自己的顾虑。
在六个月里,我不会针对这一件小事非要和他争个谁对谁错。
在六个月里,我希望他能够完成的又快又好。
通过这个方法,可以提高沟通效率,而不是把注意点放在让对方认错和道歉上。
4. 对话而非对抗
大喊大叫,言辞粗鲁,肢体冲突,并不会促使对方做出任何改变。
利用IDEAS流程,把激烈的对抗转化成温柔的对话,听者才会愿意听你在说什么。
I:邀请他们成为伙伴。比如:“你愿意和我就某个话题进行讨论吗?”
D:解除你的戒备心。比如:“我想了解情况,看看咱们是否一致。”
E:消除责备。比如:“我们可能看待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但一定能找到解决办法。”
A:承认对方有控制权。比如:“你认为这样做可以吗?”
S:设定时间期限。比如:“你是想现在谈话,还是另找时间?”
只有营造出一个平等的对话环境,软化对方的防御心理,让对方体会到参与感和自己的重要性,才会为了解决问题而一起努力。
5. 创造文字画面
马克·墨菲分析过100多家组织的沟通原则,发现有2/3的公司对员工都提出了同样的建议。
并非是情绪不好才不同意对方。
沟通时,要诚实,公正,开放。
彼此之间要相互尊重。
这些原则都是抽象的概念,每个人会对它产生不同的解读。
有人认为“情绪不好”是人身攻击,有人认为对方不笑就是“情绪不好”。
可见,我们对一件抽象事物的理解不一样,就算是激烈的争论,未必能达成一致。
创造文字画面,就是把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事例表达出来。比如:
不要在背后议论别人。
说话要基于事实,避免使用傻瓜、白痴、愚蠢等负面词汇。
在一对一交谈中,有说有听,时间各占50%。
看得出来,把概念具象化更能让人理解,也更容易让人达成一样的标准。
6. 结构化倾听
它包括三个步骤:引出谈话、倾听、确认。
引出谈话。首先是陈述,告诉你的伙伴你想倾听他的想法。其次是提问,比如“我们能不能先回顾一下问题背景?”或者是“看看我的意见是否和你一致?”
让对方感受到自己是处于被倾听的状态。
倾听。这时候需要利用之前提到的FIRE模型,按照事实、解读、反应、结果的顺序将谈话内容进行分类,可以筛选出毫无逻辑、不令人信服的话。
确认。主要是把对方杂乱无章的话转化成一系列结构化的想法并使其符合逻辑,并表述出来,询问对方是否和你的表述一致。
这就表明你愿意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来审视问题,可以缓和对方的情绪。
7. 分享事实
如果我们想要让某人的行为发生改变,那么最好跟他分享事实。
因为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
比如,“外面下雨了”就要比“外面下雨了,你最好带把伞”更为有力。
后者像是大人和儿童之间的对话,一开始就营造出了不平等的环境。
而前者像是成年人之间的资讯分享,它没有愤怒,没有威胁,而且给了对方自由选择的权利。
一旦对方倾听了事实,才有可能突然醒悟,意识到自己正在犯错、为什么犯错、以及如何纠正错误。
经常练习上述7个技巧,才能在谈话时不纠结于过去的恩怨,不相互挖苦讽刺翻旧账,才能讨论如何使双方共同进步,设计未来,这就是真相谈话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