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个娃问我,老师,你原来写文章的那个地方我怎么找不到了?我和妈妈找了好久。
确实,很久没在简书发文章了,并不是没有在写,但是都留在了手机上的笔记本里。不发的理由千千万万,其中有一条今天却想说一说。
娃娃们刚入学的时候天真可爱,虽然有调皮也都是让人忍俊不禁的糗事,我愿意分享和娃娃们相处的点点滴滴。但是上了三年级以及以后,我却不知怎么再记录。
三年级开始,娃娃们的自主意识在逐渐冒头,在人际交往中的不成熟也慢慢表现出来,比如,打打闹闹的现象多了,尤其男孩子;争争吵吵的事情多了,尤其女孩子;愤怒表达多了,因为娃们的情绪还不能很好的表达和自控。作为一个老师,20多年下来,逐渐对孩子的成长有了更多的理解,我愿意包容孩子们的一切表现,宽容和教育两脚并行,保持孩子的多样性。罗素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如果一刀切地教育孩子,省心是省心,但是孩子的天性容易被抹杀,心理容易受创伤。
自问几年来也算兢兢业业,不愿意戴着有色眼镜看孩子,努力寻求更好的办法,做到遇事先想这是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契机,愿意花费时间带孩子们回顾事件,倾听孩子们,寻找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有时候很欣慰,每个孩子在磕磕绊绊中慢慢长大,但很多时候很颓然。我不怕孩子犯错,但怕的是家校沟通的不顺畅。作为一个母亲,我努力站在每个父母的位置去理解,愿意贴着心去沟通,花费大量时间打电话。但是当家长站在自己的立场,并不愿意与我换位思考的时候,总是让人充满疲惫。
毕竟,老师是个人。久而久之,发文章让我充满忐忑,而慢慢放弃。
现摘录《读懂孩子》中有关家校沟通的一段话,希望更多的家长能看到,更希望一片赤诚能换取赤诚。
“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家长和教师有时会出现沟通不畅。这是由于家长和教师角色不同,立场和看待问题的视角不同。若家长只是希望教师关怀信任自己的孩子,并承担起教育孩子的全部或大部分职责,那么家长与教师、学校便不能达成一致的观念。双方的沟通难免存在阻碍,教育效果便会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