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重要的就是语言上的沟通。一场优质高效的沟通活动,不仅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是为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打下基础。
说话是人类的基本技能,然而有些人的这种技能过于强大,并且利用这种强大的能力使对方低头屈服,我们后期可以给它多种命名。褒义词中可以讲:雄辩,贬义词可以讲:抬杠。
言语胜人,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
著名作家王蒙先生有一部小小说,名字叫《雄辩症》,讲述的是一位患了“雄辩症”的病人看医生的故事。
医生优雅地对病人说:请坐。
病人并没有听他的话,反而反驳道:为什么要坐?难道你要剥夺我的不坐的权利吗?
医生见这位病人态度非常不友好,于是本着缓和气氛的想法说了句:今天天气真好啊!
这位病人还是继续抬杠:你一点都不严谨!你这里天气好,并不等于全世界的天气都好。例如非洲,今天可能是太阳特别晒,人们热的连屋都出不了...
医生解释道:我说的今天天气不错,一般是指本地,并不是全球。一般人都是这么理解的呀。
病人马上反驳道:一般人理解的难道就一定是正确的吗?大家认为对的就一定是对的吗?
这位病人来看医生的目的就是治疗他的雄辩症,然而来看病时却犯了病,想要战胜医生。
当然,艺术来源于生活,小说中描写的内容稍微有些夸张,但也形象的展现了当代的社会场景。如今,那些患“雄辩症”的人越来越多,自以为学识渊博,见解独到,凭着一点点能说会道的本事与人争论,把别人反驳得哑口无言。这种人,在现代社会里被称为“杠精”。
然而,争辩和反驳或许会带来暂时的胜利,但是却永远无法通过这表面上的胜利赢得对方的尊敬,于人于己都不能全是一件好的事情。
“杠精”只考虑自己的痛快,不考虑对方的感受,是一种情商极低的表现。没有人会愿意对这样的人付出真心,当他们有事求人帮忙时,可能换来的就是一句礼貌的话:对不起,我做不到。
他们的举动是在为自己的祸端铺路,总有一天会吃苦头、触霉头、跌跟头。
杠精做久了,朋友就越来越少了
杨子和白玲本来是关系很好的发小,两个人考上了不同的大学后,离得也比较远了。
好不容易等到放暑假,俩人终于能一起聚一聚了,但是白玲却发现,杨子这个人好像变了,从之前的不太爱说话的内向女孩儿,变成一个吃饭都停不下嘴的重度话痨患者。
最重要的是,不管白玲说什么,杨子都喜欢跟她杠一杠。
两人约了一家小餐馆吃饭,白玲打算点一道水晶葡萄吃,杨子立刻反驳道:水晶葡萄都是他们拿罐头做的,里面糖份特别多,你吃了还怎么减肥。
白玲听着有点道理,于是便换了一道蓝莓山药。哪知杨子又说道:你去菜市场里买一斤山药多少钱?山药那么贵,你再看看菜单上的这个价格,可能给你放真的吗?现在小饭店里都是用土豆泥糊弄人的。
于是,在点了十几道菜都被杨子给反驳了之后,白玲彻底怒了。
“今天我们出来就是吃饭的,你自己选的这家饭店,然后又这不吃那不吃,自己又不点,你到底是什么意思”。
杨子看到白玲发那么大的火,佯装委屈的样子说道:“你发什么火呀,咱俩好朋友,至于么”。
至于么?这个还真至于,纵然是亲人之间,这种一直被反驳被打压的事情,也是不能接受的,何况是朋友呢。
如果真的不喜欢吃这道菜,那自己也可以多点两个一起吃。但是真的没有必要咄咄逼人,把自己凌驾于对方之上,展示出自己多么有见解,多么有能力。
如此不尊重对方,即使对方闭嘴不说,其实心里也是不舒服,双方并没有真正地达成共识。
抬杠,没有真正的赢家,给对方添堵,其实就是给自己添乱。真正情商高的人,是不会干这样的傻事的。
别让抬杠的快感拉低你的智商
通过辩论赢得胜利的快感的确很舒服,但这样的辩论很容易引发人际关系的摩擦,或者到处树敌。
聪明人从来都不会做这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他们会把有限的精力应用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去,让自己变得更加的优秀。
丹尼尔·戈尔曼将“情商”这个词在大众领域普及开来,被称为“情商之父”。
他将情商分为了5大类,同理心,换位思考,让人与自己相处时感觉舒适、轻松、快乐和热情。
不抬杠的人,之所以情商高,就是因为他们具有同理心,能够与人换位思考,不想以咄咄逼人的言语给对方造成尴尬,而是让其体验到沟通的轻松快乐。
高情商的背后是善良,情商高的人有一种“看破不说破、知人不争辩”的教养,体现了对别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尊重。
所以,情商高的人,总能让与之相处的人感受到舒服,享受到体面。
和亲近的人言语争锋,怎么争都是错;和旁人争,多是没必要和徒劳。
余生很贵,不要太较真,不要去浪费。
不去抬杠,不去计较谁输谁赢,不去争个谁高谁低,才是一种活得通透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