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放暑假,小表弟在我家玩。
12岁,感觉什么都不懂,又感觉什么都懂。
小孩儿不喜欢写作业,老是喜欢玩手机,看到作业就头疼,用我妈的话说,每次看到作业,神情就呆滞了,望着一个题目能看半天。
于是,家里人每天看到他就会问他,你的作业做完了吗?
他总是一副“你说什么,我装作听不到”的样子,实在躲不过去,就转变成一副无辜的表情,“还没有,很快了”。
刚开始几天,遇到不会做的题目,会向我们求救,然后我们给他讲解,一步步跟他讲过程,经常是一个题目讲两遍。
过了几天,就不再问我们了,而是抱着个手机,一边做题,一边玩手机。
后来我们发现,他总是拿手机在作业书上拍照,然后写答案,问他才知道,他在手机上下载了作业帮,题目拍个照或者自己把题目读出来,作业帮马上会把答案算出来,连过程都有。
你不得不惊叹,现在的科技已经完全不需要像我们小时候那样,不会做的题目,还要找比自己大的人帮忙,直接手机拿来,照片一拍,哪里不会拍哪里,答案马上就有了,照这个速度,作业一下子就可以写完了,不对,是抄完了。
还有的小孩儿现在连抄答案都不想抄,可想而知已经懒到了什么程度。
我们毕竟不是家长,而且表弟也不会一直在我家,也就十几天而已,于是对于他的这种行为,我们也就严厉地说说,并没有绝对制止。他也有所顾忌,当着我们的面不用,但是一旦我们不在的时候,他就赶紧抄。
对于小孩儿的错误的行为,只要你不加以制止,你就是在纵容,就是在告诉他,你这样做虽然错了,但是你可以继续这样,甚至很多小孩儿压根都没有觉得自己错了。
昨天,看到表弟在写作业,我走过去,他赶紧把一张纸揉成一团,我感觉到他的紧张,拿过纸打开一看,是作业书上的一张,原来是因为自己不会做,然后作业帮弄了半天,都没有分辨出来,导致没有答案,于是就把那一页撕了。
我突然想到那个“从小偷针,长大偷金”的俗语了。小孩子的性格,教养,甚至是智商情商都是处于人生中重要的成长和塑造阶段,如果这个时候,我们没有能够教育好一个孩子,后果真的不堪设想。
之前,我每次看到他使用作业帮的时候,我都在心里想,现在的电子设备真的太影响孩子的成长了,好好的作业都不写,读书不好好读,就靠着这些东西应付,怎么能有一个好的读书学习环境,又怎么会有一个好的未来呢。
可是现在,我突然觉得,不是电子设备的出现有问题,而是教育本身就有问题。电子设备的出现肯定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而这些东西真的影响了孩子的学习了吗?也许是有那么一部分孩子,因为有手机软件的作用,可以不用做作业,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忽略了,更多的孩子却因此有了更好的老师,遇到不会做的问题,可以求助,可以自己查阅答案,记忆深刻。
我们也不难对比发现,因为时代的进步,现在的孩子比我们当时同龄的孩子要聪明,更能接受新鲜事物。比如现在5岁的孩子已经能玩电脑,有些甚至会各种软件,而我20岁的时候居然才知道怎么不拔插座关电脑。
那么,到底问题出在了哪里?
此时此刻,我们都可以回顾一下我们自己的成长。
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尝试抽第一支烟的,什么时候被父母发现的,父母发现你抽烟后对你说过什么,然后你现在还抽吗?
你是什么时候学会打牌的,父母知道吗,有没有跟你讲过危害并且阻止你,你现在还喜欢打牌吗?
诸如此类,大家都可以想想。
不难发现,我们几乎所有的陋习都是被允许的,父母老师也许都曾经尝试过阻止我们,但是并没有坚持到非要阻止,于是我们就认为,这些事情,并不是错到让人无法接受。
无视就是在纵容。少不经事的我们总是把桀骜不驯当成一种美德,而父母却经常将叛逆定义成少不经事,于是自以为我们自己会变得懂事和成熟,却不知道,有些错误,已经在我们的内心生了根,发了芽。
更有甚者,父母就是我们各种恶习的启蒙者。父母教子女打牌赌博,教孩子不走正道,以至于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终难回头。
孩子的教育,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品格习惯的形成,都需要时间的积累。如果作为父母,连教育子女都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孩子的未来有时候真的要望天收了。
我们阻止不了社会的进步,阻止不了像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的飞速发展,我们没有选择,只能前进,而现在的孩子们,也不得不面对这些有利有弊的产品的冲击,诸如作业帮之类的软件,也是时代的必然产物,同类别的产品也是数不胜数。
教育,绝不能因噎废食,塑造孩子的好品性,更不能投鼠忌器。
还记得那个“电击治疗网瘾”的杨永信吗?如果不是父母没有教育好孩子,又怎么会最后忍心把孩子送过去接受惨无人道的电击治疗网瘾的中心去呢,大家可以设想一下,为了解除网瘾,为了改掉一些坏习惯,不得不对未成年的孩子实施电击治疗,会让多少孩子留下后遗症,就算是身体上的陋习改掉了,那精神上的伤害,心灵上的阵痛,那些伴随自己一辈子的恐惧,岂是可以轻松治疗好的。
预防远大于治疗,不管是什么都是这样,身为父母,老师,或者监护人,都有义务教育孩子,而家庭教育更是重中之重,人性的教育不是冰冷的产品和机器不是金钱可以替代的了的,如果你缺失了孩子的童年,忽略了孩子的教育,你可能会失去孩子美好的一生。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生活在单亲和不幸的家庭中的孩子都深有体会。
作业帮,帮作业,但是不帮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