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再一次阅读了《刻意练习》这本书,颇有收获。
书本首先提出了三个案例来说明是否真的存在天才这一说法,案例一是莫扎特四岁可以谱曲,六岁可以演奏,还有完美的音高,他是天才吗?案例二是帕格尼尼他用一根弦演奏,他是不是伟大天才呢?案例三是用《异类》作者对1万小时理论的质疑来推断这个理论是否严谨?
结论是一万小时理论是不严谨的。
比如:煮饭的大嫂煮饭了一辈子,却无法把饭煮成米其林;看大门的保安看门一辈子也不可能成为保安大师;在课堂上混日子的老师,课程内容重复千万遍,也没办法成为课程大师。
所以,单纯的重复1万小时,没有任何意义,也不会让你成为专业级大师。
相反,如果你足够专注,即使不投入1万个小时,其实几百个小时就能让你突破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
比如:某大学训练大学生记忆数字,一周一个小时,连续两年,大学生从刚开始记忆8位数突破到记忆82位数,够资格参加《最强大脑》节目等。
这些案例证明了刻意练习才是成为专家的关键因素。
刻意练习的定义是不断的去建立各种各样的、熟练化的、下意识反应的心理表征。刻意练习的三个条件:第一,有明确的目标,且这个事情是可以衡量的。第二,足够专注。第三,努力挑战舒适区。
富兰克林下棋一辈子,早超过了1万小时,他却不是象棋大师,而是写作高手,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下棋只是富兰克林的爱好,所以他并没有刻意练习。而写作,它是进行过刻意训练的。他很想写好文章,但他并没有特别好的上学条件,所以,他就找来一本杂志,然后把那本杂志上的内容读完后,自己仿写一遍,假装那个文章是自己的,写完了再与原文对照,而且,他会不断设定目标并且不断改进,这个行为就是刻意练习了。刚开始他仅仅是模仿别人写作,在这个基础上面不断迭代,才有了他后来写作大师的身份。
(提示:畅销书作者,因为他要创造出一个容易被读者记住的概念,所以他会牺牲对严谨的要求。)
心理表征说的是你对一个事物所形成的反映,一个下意识的反应,比如我们用键盘敲字,你不需要清楚键盘上具体的字母在哪个地方却可以敲出对应的字来,但如果让你说出字母的具体位置,你可能反而说不出来,这就是属于心理表征的一种特征。
在任何一个行业或领域,技能与心理表征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良性循环:你的技能越娴熟,创建的心理表征就越好;而心理表征越好,就越能有效地提升技能。这类似于你一边攀爬楼梯,一边搭建新的阶梯。你攀爬的每一步阶梯,都让你来到了需要搭建新阶梯的地方。然后,你搭建的新阶梯,爬上去之后,你又得准备下一步阶梯了。如此循环往复,你现有的心理表征引导你的表现与绩效,并使你既能监测又能判断自己的表现与绩效是优是劣。心理表征得到了优化,你就能做好以前从未做过的事情。
刻意练心同时要满足3F原则才能有效。
第一个F是focus原则,就是专注。指的是专注练习的时候,其实是没有娱乐精神的,要全心专注,把一个动作刷无数遍,这是一种枯燥的练习。
第二个F是feedback,要有反馈。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一个私人教练,可以时刻关注并给你制定训练方法,而且随时指出你在训练过程当中的错误。
第三个F是fix it,发现了问题,马上要改正。然后重复枯燥的练习。只有达到这个3F原则,刻意练习才会是有效的。
最后,刻意练习将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产生兴趣,小时候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之间的互动,是对这件事充满热情的第一步。
第二个阶段是变作认真,那些长大后成为才华横溢的孩子,在此阶段,他们会要根据已经发展出来的技能来认同自己,而不再根据其他的兴趣兴域来认同自己。他们有了某种身份认同,所以对自己的练习开始变得认真起来。
第三个阶段是全力投入,到了这个阶段,他们通常会寻找最好的导师或学校来指导自己的练习,甚至会在全国范围内寻找。这种导师已经达到了他所在领域的最高水平。而学生则需要付出巨大的投入,才能成为自己领域或行业中最杰出的人物。
第四个阶段是开拓创新。创新者几乎无一例外地在各自领域或行业中工作了很长时间,已经成为杰出人物,然后再开始开辟新的天地。
理清了刻意练习与天才之间的关系后,我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同时我也对自己的目标也作了个梳理。当下最急迫要解决的两大能力是演讲与保险销售。
1、演讲:普通话练习,发音练习,汇讲,授课,PPT,公众演讲,即兴演讲,主题选择……
2、保险销售:找客户、约访,面谈,需求诊断,产品学习,促成技巧……
书中说,刻意练习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导师,看着自己急需提高的各项能力,我心有悸悸,但是我也不怕,我有玉泽,还有镜姐,还有星球那么多各行各业的牛人家人们。
努力,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