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的基本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
一是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是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
三是重视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注重积累、感悟、实践和综合学习,注重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如果说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着重指明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那么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重在揭示:学生“为什么而学”以及“将会怎样去学”。这四个问题是完整的学习过程的必要的构成部分,是与学习者休戚相关的。
四是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体现学科目标和内容的循序渐进;
五是合理的设计课程目标和内容,减轻学生负担。这个减负不完全是学习负担的减轻,更是追求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激发兴趣,教学生学会学习。比如小学生的识字写字教学,过去一、二年级的识字量就要求2000多字,现在减少识字量,改为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提倡“多认少写”,还请专家对儿童识字写字做了专门的字频研究,从儿童语文生活角度提出先学先写的300个字,附录有字表。
在前言中,对于《语文课程标准》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做了明确的解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课程在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然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的提升,注重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这一切是真正的有机结合,自然而然地展开。比如小学生识字写字,既是一种能力训练,又是文化熏陶,还是一种习惯、修养的养成。
总的来说是要尽量向素质教育靠拢,同时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注意激发兴趣,保护天性,学会学习。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很鲜明,就是要打好“三个基础”: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个性与人格打好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