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一)
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是承认外部世界,承认物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着。实践不断地揭示和证实外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即物质性。
第一节 物质
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统一基础,这就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认为世界精神的,精神是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统一基础,这就是唯心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在哲学史上,一切形态的唯物主义都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彻底坚持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全面深刻地阐述了哲学的物质观。
一、哲学物质观的形成和发展
哲学物质观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逐渐完善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他要同唯心主义对世界本质的虚构、对物质的歪曲解释不断进行斗争;另一方面,他自身也受到实践和科学发展的历史条件的限制,又不断地突破这个限制,由片面到全面、由浅入深地向前发展。
一切唯心主义者都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精神。
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首先提出了世界的物质本质问题,但它是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寻找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原子论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不可分割的颗粒(原子)和虚空构成的。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共同特征,是试图对客观世界穷根究底,说明世界的物质性。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的传统,吸收了它们关于物质论的正确观点和思想,在总结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重大成就的基础上,科学地规定和说明了物质范畴,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物质观。
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针对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对什么是物质做出了唯物辩证的说明:“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恩格斯不仅反对把世界的物质性归结为具体实物的某一层次,如原子,而且高瞻远瞩地指出,原子绝不能被看做是最小的实物粒子,原子本身也是复杂的、可分的。
为了捍卫一般唯物主义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列宁总结了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并指出,不能把物质的特殊结构、属性和具体形态同物质本身混为一谈,不能把对物质认识旧界限的打破说成是物质本身的“消失”,“消失”的不是物质,而是原来的对物质认识的界限。
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和特性是可变的、相对的,人们对物质的认识也是可变的、相对的,是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
列宁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一物质定义言简意赅,以高度的科学抽象和深刻的哲学概括,规定了哲学的物质范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第一,从物质与意识既对立又统一关系的视角来把握物质,彻底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意识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人脑的属性,是人脑对物质世界正确或歪曲的反映,不可能在物质世界之外形成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不可能成为与物质绝对对立的另一个本原。
第二,指出了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人们的认识可以反映客观实在,这就彻底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可知论。物质的这种可感知性和可反映性并不意味着它的一切形态和特性都能够被人们的肉体感官所直接感受到。
第三,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特性,把哲学的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区别开来,从个性中看出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把握永恒,彻底贯彻了辩证法。
列宁正是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这个根本问题上,强调“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在理解列宁关于“客观实在”是物质唯一“特性”的论断时,应该全面考虑到它的深刻含义。
其一,物质重精神相比,它只是一个“特性”,这就是“客观实在”性。
其二,“客观实在”作为物质的根本“特性”,也只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来说的,并不意味着物质世界本身再没有别的普遍特性。
其三,“物质”这个名词无非是简称,是概括许多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形态的事物共同的根本属性的简称。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体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三、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在现代科学中的深化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既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又具有丰富的具体性,经受了实践和科学发展的不断检验,日益显示其深刻性、正确性。同时,现代科学对物质及其特性的研究,又大大地超过了列宁的时代。现代科学不仅发现了更多的物质实体、物质形态,而且发现了更多的物质结构、层次及其特性。现代科学对物质客体的研究已扩展到宇观世界的巨大天体,深入到微观世界的基本粒子,发现了种种以往所不知道的物质结构和物质特性,发现了有静止质量的实物粒子和没有静止质量的场量子之间的相互转化。
现代科学进一步证实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形态的可变性和物质不可穷尽性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