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遇到这样尴尬的状况了——手上握着好几个基础职位比如(出纳、安全专员、行政专员等),可是要么ZL/WY上的候选人不能够匹配岗位需求(包含但不限于有到岗时间较长、学历专业匹配度较低、意向地限制等),要么是约来的候选人到了面试日放鸽子(理由可能是昨晚喝高了或者是面试和朋友聚会撞架了,又或者是想了想觉得自己与工作要求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担不起工作的责任等)。
由于我的耐心还是不够,一般也不会去纠缠候选人,所以一般出现后面那种状况就不会二次联络了。
可每每在各类媒体上看到人才市场上人满为患,今年又是就业难的各类标题就有些纳闷。到底是哪些人在真正着急地找工作呢?就我日常招聘的过程来看,好一部分的人似乎都有着“不可说”的收入来源,因此并不担心找工作的时间过长就影响生活质量。反而是企业比较着急,就比如说我这个岗位,一个三线城市制造工厂里面的人力资源。有过工厂工作经历的不知道会不会有同感,工厂里面的HR岗位配置是相对较少的,也就是说一个HR要做近六个模块的事情。那么分摊到招聘上来的时间可以说是用得争分夺秒——人手虽然不多,但是每个工作都仍然会有十分明确的交付日期。比方说一个基础类的岗位的招聘期是两周,超过的,按天数扣绩效分。那么,我显然是要着急的,找来了合适的候选人还只是很初期的一步,接下来层层领导的面试,直至送至岗位上试用期正常通过我才能悄悄地松下一口气。而在此期间,我手上同时还会有大量的诸如薪酬福利、五险一金、员工关系的工作同步运行着。
其实往往那些会真正感受到招聘淡旺季的人员在面试过程中就能够做一个简单的甄别,比方说同样的岗位的候选人在不同的状态下做的面试准备就肯定是不一样的,那么在面试即将结束时按照惯例被问上一句“对于公司你还有什么想问的吗”的时候,候选人就会给出很不一样的回答。这个看起来很简单几乎没有技术含量的问题还不仅仅是关于你是否在意面试,是否在意是否拿到就职主动权的重点,而是这个问题能够回答得较好的人往往在入职后的发展速度也要明显超过回答得一般的那些人。
招聘在我看来也是一种权力的流动,初期应聘人员将求职的简历挂在招聘网站上,那么权力在企业方。随后企业浏览筛选了简历,约应聘者面试,直至给应聘者发出OFFER,这时权利流转到了应聘方。当应聘方选择接受OFFER,权利算是回到两者之间,又换上新的权利流转规则,重新开始新一轮的流转。
那么说回这次的议题——招聘淡旺季究竟是哪些人在关注呢?我粗浅地觉得这个每年都看得到的就业选题大概与春节前电视台记者采访回家旅人“您多久没回家啦”“想不想家啊”差不多吧,时间到了换个记者换个摄像师傅就可以跑现场了。
(P.S.钱多事少离家近,我懂你呀,我也想提供给你啊,可是我做不到啊……呜呜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