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1.习作起始阶段,于老师如何将读写结合起来的?
特级教师靳家彦在评论中说到:给三年级的学生上作文课,恐怕很多老师知难而退。一是不知上什么内容,而是不知如何去上。于永正老师这节课给们的巨大启示是多方面的。
在教学内容上,紧扣课标要求,以分段、标点、提示语变化为训练重点,贯穿全课始终,在整个训练过程中突出重点,使学生真有收获;在教学设计上,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特别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从笔顺笔记到行款格式都严格要求,把作文的书写当成练字的过程;在教学特色上,完全适应年级特点,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学生爱学、乐学,高效轻负;在教学效果上,学生在学会的基础上,逐步会学,是真实可信的高效课堂。
上课伊始,于老师将跟学生打招呼的对话写了下来,引导学生来发现人物语言描写的特点。梳理出来写对话要分段来写,不管是谁说的都,都要分段,也不管说了多少,都占一个自然段。于老师就此说说到分段写对话看上去清晰、舒服,读起来也不累。
这一环节,于老师直接截取了刚刚发生过的生活场景对话进行指导,学生感到亲切无比,同时也拉开了整节课的序幕。
接下来的对比学习,于老师将同样的这段话将提示语调换了位置,从而引出了对于标点符号的学习。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提示语的变化,循循善诱中让学生自主发现。学生说到对这两种写法都喜欢时,于老师则是提出自己的建议:这两种形式都可以,不过,我主张提示语适当变化一下。提示语的位置变化一下,就显得活泼些,不死板。随后要求学生把第二篇短文抄写一遍。老师怎么写,你们就怎么抄,要做到字迹工整,格式正确,不抄错标点符号。
于老师的课堂一贯注重书写的训练和指导,在这一环节不但巩固了刚才分段写和提示语变化标点变化的示范,还让学生亲自动笔落实到纸面上,而且对字迹工整也有要求,可谓是一举三得。
于老师在布置听写任务时,提出明确的要求:第一,分段;第二,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在听写完毕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两项要求进行自查。
听写练习比抄写练习提高了难度,但仍紧扣刚刚学习过的分段和标点的训练重点,教学主线一以贯之,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训练扎实。让学生学以致用。
于老师说:我的作文课上得比阅读课更有意思。也许是我喜欢写作吧,所以特别喜欢教作文。写作文实在是一种很美妙到事。
反思自己的课堂,在讲解习作训练点的时候,对于符合年龄阶段的特点和学习规律的把握不够透彻,课堂上有时是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与学生沟通。这是我应该深刻反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