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工作比较忙,偶尔下班读会书,也是几个段落,已经没有精力读长篇小说,于是转到中篇和短篇小说中。
程耳先生说,文学之精华应该在中短篇小说,而不应该在长篇小说;又一想,许多小说家都想靠一部长篇立足,好像没有长篇就无法称自己小说家一样。长篇固然有有点,草蛇灰线、绵延千里、曲折离奇、大气磅礴,如《战争与和平》、《悲惨世界》、《红楼梦》等大部头经典之作。我之前也进入一个误区,不喜欢短篇小说,觉得不过瘾。现在想来,实在是幼稚可笑。
记得师兄推荐我一套王安忆主编的优秀短篇小说集,该套书汇编国内外许多优秀小说。彼时,没有时间买,也没有时间看;此时,仍然没有时间看。零星的读了一些茨威格、屠格涅夫、海明威、莫泊桑的短篇小说,相见恨晚之感必不用说。开始读张爱玲的中短篇小说。此前,最喜欢她的《半生缘》、《小团圆》。现在读《第一炉香》,这篇文章3万多字,是张爱玲第一部作品。张爱玲凭借此作,在上海打响了名号,时年方23岁。王安忆和严歌苓的作品每每被拿来与张爱玲比较,也许同是上海作家的缘故,王安忆和严歌苓皆谦虚地说,“张爱玲是天才。”
把张学推到最显眼位置的人是夏志清,读到张爱玲的作品后,把她的文字列入近现代文学第一人,去世前仍然不改变他对她在文学史上地位之评价。
《第一炉香》3万字,读一遍需要一两个小时。但是若是精读,体会它的奥妙,却需要很长时间。一段一段拆开来读,读出了红楼梦的写作技巧,读出了菲茨杰拉德的景物描写,读出了毛姆的嘲讽与犀利。也许我读书不多,还有许多没有读出来。翻阅张的资料看,张确实最喜欢曹雪芹和毛姆,也着迷菲茨杰拉德。
忘记是哪个人说过,张爱玲读书比一般人多,但是跟作家比,她不算多的,不喜欢藏书,喜欢卖书,借书,送书。但是她读的精,一本红楼梦读了十多年,写出《红楼梦魇》。喜欢看各种八卦,通俗的杂志等作为消遣。
精读一篇文章、一本书就如进入一个迷宫、一个宝藏洞穴,一小步一小步地走,黑暗中前行,走着走着,突然眼前一亮,或是到达出口或是宝藏显现。
说来奇怪,今天朋友圈被苏东坡刷屏。苏东坡的才华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座山峰,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大气磅礴的有大江东去,温婉动人的有十年生死两茫茫,洒脱的有一蓑烟雨任平生,还有可以与李白相比的明月几时有......苏轼被贬黄州,他跟好友说,每天都要做功课。好友朱载问,做什么功课?苏轼答曰,抄书,抄《汉书》。苏轼经常手抄经典,这个过程给他打下了磐石般的基础,对写作大有裨益。
我们处在一应该个互联网时代,不知应该悲还是喜。获得信息资源简单易得,同时又面临浩如烟海的信息。精读的时间越来越少,跟着时代跑已经透支我们的身体和时间。如果一个小孩子,能够在十岁左右精读一些经典,对一生的发展几乎定了型,在这个时间段,读什么类型的书对人的影响非常大。我记得一位人大的同学(20岁左右)写过几篇散文,文字功底非常深厚。我便问他,写作的奥秘。他说,从7岁开始读《追忆似水年华》已经读过3遍,家里就这一套书,打发时间,一读读了好几年。《追忆似水年华》这本书共七卷,普通人读一遍差不多至少三年,这世界上没有几个人有耐性和时间读《追忆似水流年》,但它确实是一部经典之作。童子功是要有的,基本功的差距从童年就已经把人拉开。
我曾经精读过《了不起的盖茨比》《雪国》《别让我走》......等不超过十本。现在看张爱玲,只觉得她的文章比这些都要好。在西方文学里饶了一圈,我又回到了东方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