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样“害羞”也不是突然就产生的。
关于害羞产生的原因,诸多流派各持己见,有的悲观,有的乐观,总之,每种说法都有其理论依据和一定的道理,正如人之复杂,“害羞”产生的原因也不能简单归纳。了解每种理论,对我们更客观认识“害羞”很有意义。
总的来说,目前较为主流的观点大致有四种:
(1)人格特质理论认为,害羞是一种与生俱来、不可变的人格特质,是遗传基因的结果。
(2)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害羞是后天对社会事件的恐惧性病态反应,比如某些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负面体验、错误的社交技能、对预期目标的误判产生的焦虑、自我否认等一系列“错误”的行为方式导致的过激反应。行为主义者认为,只要找到问题的源头,就可以缓解和根治“害羞”。
(3)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害羞是本我、自我、超我内在冲突的外在表现;精神分析学派能解释害羞,但却将害羞的原因归因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上去。
(4)从社会生态角度看,害羞源于外在环境与内心波动造成的孤独、追求“优秀”的社会价值观,以及自己给自己贴上“害羞”的标签。“社会隔离感”“自我认同感”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关系的转变变得愈演愈烈,让“害羞”文化变得更普遍。
尤其是第四种观点,更值得我们深思,社会环境的突变导致的人际沟通问题好像变得相当困难,城市化让人们生活的更紧密,但心理上却愈发疏远,再者,追求卓越和优秀的“普世价值观”影响了孩子们对于证明自身价值,提高身份认同,衡量个人成就的指标,产生了太多不该属于他们的焦虑,也正因为焦虑的产生才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害羞”问题。某种方面讲父母老师的“过分期待”也是导致孩子害羞性格的养成的一大推手,纵然有望子成龙的现实案例,但毫不夸张的说,大多数“龙”还未成形就夭折了。人人都需要归属感、认同感,而学校和家庭本应该是为孩子提供自我探索的,发现自我的场所,本应该是获得爱和力量的殿堂,可大环境却硬生生扼杀了,所以想要指责单个父母和老师也过于苛刻,“害羞”或许也是一种文明的副产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