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和在老家种地的四弟通电话。
交谈中,他说到了一件事,说的是我们村二组的谁谁谁家儿子娶媳妇了。儿子是初婚,媳妇是“跨了一步”的,还带了一个八岁的孩子过来。照样送聘礼,照样办酒席,照样敲锣打鼓......和一般人家娶媳妇没有什么两样。
末了,四弟拉高嗓门,发出感慨:“现在的姑娘俏得狠!”
言下之意,如果把婚姻比作是一个市场,那么,由于供求失衡,女方是“奇货可居”,完全可以“待价而沽”。相形之下,男方则是苦不堪言。
以前有个俗话说“一家有女百家求”,意思是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排八字对属相的“凤求凰”方式然后成就一桩美满婚姻的美事,那是非常严肃认真的家庭家族大事。然而,现在的所谓“一家有女百家求”则是异化了,完全是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后的畸形产物。
婚姻应该是以爱情为基础,惟其如此,按照恩格斯的说法,才是“道德”的。当许多出身农家尤其是人在农村的适龄男青年二三十岁仍然是单身汉一个乃至三四十岁依然孑然一身,成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后,婚姻中“去爱情化”的趋势就越来越明显,“市场化”痕迹昭然若揭,而这显然扭曲了婚姻的本质。
假设把男方当成“买方”,女方是“卖方”,现在的农村毫无疑问就是进入了“卖方市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
——受残存的男尊女卑思想和“续香火”陋习的影响,使得出生人口中男女性别比超出105:100的正常值,在有些地方甚至可以把这个剪刀差扩张到120:100以上。久而久之,就造成了严重失衡。
——在最近的一二十年中,包括农村在内的年轻一代女性主体性彰显,加上“少子化”后家庭资源向女孩子的适度转移,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城乡二元结构调整后的城镇化和社会流动性增强的背景下,使得更多的新时代女性在接受教育、劳动就业等方面逐渐向男性拥有的地位发起挑战,甚至在总体上取得相对同龄男性更多的发展空间,使他们更有可能走向城市并融入城市。在“阴盛阳衰”的自然分化后,部分由乡村走向城市的女孩子填补了城市中部分适龄女性中“不婚族”留下的空缺,进而使农村本已性别失衡的状况进一步加剧。
写到此处,恰巧看到一条新闻。说的是这样一件事:
1月22日下午3点半左右,上海站南广场上,一名中年男子走到执勤的武警哨位前,称自己喝了农药,并将一封遗书交给了武警战士,说完不久便倒地不起,武警立即联系120将其送医救治。经了解,这名男子今年55岁,年前专门来看望在上海工作的儿子,因对儿子近30岁还未成家等情况失望,于是一时想不开。看到武警哨位后,男子就想让武警将遗书交给家人,于是发生了开头一幕。因及时送医,这名男子已脱离生命危险,目前仍在医院进一步治疗。
文中没有具体说明这个55岁的父亲是否为农村人,但考虑到“农药”和尚未达到退休年龄就有时间出远门看望儿子等,估计十有八九是来自农村的大叔。我们无意评价这个已经在农村早到了做爷爷或外公年纪的大叔这种做法是否可取、是否值得,但我们从中可以窥探到这个老人的拳拳之心和殷殷之情,也昭示出农村“娶妻难”的现实问题。
老人为什么在马上就是新年的情况下出一次远门看望儿子?文章也没有说。既然是因为儿子在而立之年都没有成家而在情急之下一时想不开,不惜通过走绝路的不理智的行为对儿子在成家问题上无动于衷表示“无言的抗争”,我猜想可能是他儿子以各种理由拒绝回家过年进而回避相亲、成家等在家人、亲戚朋友聚会时几乎必然提及的话题。
眼下正是春运的高峰时刻,在浩浩荡荡回家过年的各路大军中,其中就包括了2.3亿在城市打拼却来自农村的产业大军中的适龄未婚年轻人。他们回去之后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利用春节人群比较聚焦的有利条件,在父母的督促下,在家族长辈的劝说下,在媒人的穿针引线下,去参加形形色色的相亲。
很巧,这两天又看到一条新闻,同样比较夸张,完全超乎我的想象力。
这样的相亲,就如同农村集镇采买年货那样讨价还价:快速询价、快速交流、快速决定。倘若年龄、学历、样貌、家庭条件等大差不差,就深入了解;双方长辈觉得基本条件匹配,进入谈婚论嫁阶段。如此而已。至于感情,以后去培养吧。
感情有那么容易培养吗?感情是心与心的碰撞,是情与情的磁吸。日久见人心,患难见真情,这些都需要随着时间的延展才能洞悉。而眼下的相亲只是局限于外在条件的匹配性,而对彼此德性、操守、性情、能力、旨趣等与感情息息相关的要素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就贸然谈婚论嫁,这种“快餐式”“粗放型”的带有明确功利目的的互动方式显然与需要靠时间去培植、浇灌、修剪的感情的培育是背道而驰的。那么,结局会当如何?只能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几十年前的农村,觉得离婚是羞于见人的丢分事情,尤其是女性,往往要承受更多的唾沫和口水,在大多数情况下,几乎是没有再生的余地。时代不同了,现在社会对这种二次选择的容忍度大大提升了。殊不知,这种建筑在快餐式“拉郎配”基础上的婚姻的不牢靠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农村适龄女性在婚姻市场的主动性和主导性加强了。于是,现在的农村,即使女方离异或丧偶,即使年龄到了三十好几,也仍然是“朝南坐”的。
如此一来,家有儿子的,设若接近或已经进入男大当婚的阶段,就往往会成为父母心头挥之不去的“惆怅”。为什么?主要还是农村婚姻市场的“内卷化”问题越来越明显。当下的农村,女方往往会对男方提出一系列要求:
——住房。在本乡本土有房,哪怕是楼上楼下,也是枉然,男方必须至少在县城有房,而且尽可能是全款购房。要求高的,可能就是省城有房了。仅仅一个结婚新房,就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万,就可能让父母脱掉几层皮,如果是没有啥“来路”的家庭,可能连老骨头也要压折。
——汽车。随着电信、网络、道路的“村村通”的实现,随着汽车进入千家万户,农村的年轻人有此诉求,也在情理之中。我回老家,就发现很多人家有车。如果说农村十年前拥有汽车是“有面子”,那么,现在出去进来如果能够有汽车“一溜烟”,在人前人后至少不会觉得“没面子”。
——彩礼。这些年,农村彩礼的行情也是水涨船高,目前基本上是十万上下。
——酒席。在我们老家,女方办酒席,往往是男方将鱼肉提前送过去,一般至少半头猪和上百斤鱼。当然,这个相比住房、汽车、彩礼,只能算小钱。
——送亲队伍的迎来送往。过去的农村,男女双方一般是方圆十几里范围内,而现在随着人口流动性增强,结婚对象跨乡、跨县乃至跨省的情况越来越多,我的亲戚里面就已经出现不少远嫁或远娶的案例。如果媳妇是远嫁而来,女方送亲队伍少则三五个,多则十几个人,一路上往返的一应开销也是男方承担。
......
这样算下来,男方娶媳妇最小开支恐怕也得三五十万了。在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8931元且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916元的背景下,要将媳妇娶进门,显然是捉襟见肘,勉为其难。
令人寝食难安的还不止这些。如果这种通过“市场化”经营、“快餐式”相亲的“粗放型”婚姻没有能够培植起感情,那么,这个婚姻就可能在“市场”环境发生进一步的嬗变后发生动摇,其可持续发展就会遭遇挑战。假设这段婚姻只是勉强维系,难免惊涛骇浪,家无宁日;假设难以为继,男方前期投入除了房子外其他很可能化为乌有,儿子年龄进一步增大后再娶可能性降低,“鸡飞蛋打”也不可避免被人笑话。
如此看来,现在农村生儿子的风险系数加大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