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我不禁感慨:时间都去哪了?闲暇之时,过往之事又仿佛历历在目。
有人把“教师”看作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有人则把它当作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不可否认的是,教师行业确实是一个良心活。
好的老师就像初春的暖风,让人在寒冷中感觉温暖;又像夜晚的明灯,让人在迷茫中见到希望。人生旅途中,能遇上一位好老师是一个人一辈子的幸事。
思绪拉回到20年前。
当时的我在二年级,语文老师是一位50岁左右、和蔼可亲的男老师。记得在一次语文课上,老师让看图写话——节约用水。我自认为写得还不错,便自告奋勇,站起来读了自己的作文。没想到我刚读完,一个女生便喊道:“她肯定是抄的!”旁边也有几个同学开始符合。(理由:我写的内容和他们资料书上的范文差不多)听到大家的质疑,我委屈地哭了。这时,赵老师仍平静地对我说:“你写得非常好。”并对全班同学说:“我相信她不是抄的。”这件事就翻篇儿了。写下一个单元的作文时,老师又让我起来读了自己写的内容。当时我特别高兴,我觉得老师是认可我的。
后来升入三年级,赵老师继续担任我们班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还选我为语文课代表。当课代表不仅是学习好的象征,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收发作业,这可是个美差。(就算是现在,孩子们也是极愿意干这项“工作”的),我当时心里乐开了花。那时候,班里还不能保证人手一本字典,而且很多同学没有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去问老师。有的同学知道我认识的字较多,所以有时也会跑到我座位上来问我,这更激发了我识字、记字、学习语文的热情。
再次回忆起这件事,我好像又印证了这句教育“真理”——当学生喜欢某位老师时,便对某个学科产生兴趣,甚至对整个学习产生兴趣。假如当时,老师像同学们那样质疑我、批评我,我可能会慢慢产生厌学情绪吧。
如今,我也已为人师,也要经常处理班里同学之间的小矛盾。面对一群小学生,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小孩儿,他们之间的“矛盾”好像特别多。耳听为虚,有时眼见也不一定为实。所以除了理清孰是孰非,还需要一定的情感与方法。愿我的每次努力都能让学生们感到温暖,保护他们那幼小纯洁的心灵,一如当年老师保护幼小的我。
五年级的时候,我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是一位姓徐的、四十岁左右的男老师,他给人的第一印象——邋遢。正是这随意的、不拘小节的打扮,他也因此“收获”了一届又一届学生给他的绰号。之前就听说这位老师的教学成绩在学校一直是名列前茅,可是再结合这为人师表的打扮,我还是挺疑惑,甚至有点儿质疑。开学第一天,徐老师并不急于讲授新课,而是让同学们把贴在教室墙上的《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抄下来,然后领着我们到学校门口的小河边,让我们随便找个地儿,边凉快边背诵。九月份的天气还是挺热的,上课期间能光明正大地出校门“学习”,同学们可高兴了。第一天还觉得挺新鲜,可连续三天都如此,同学们都在纳闷:老师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直到开学第四天,我们才坐在教室里开始上语文课。
徐老师建议我们把课本中的课文全部背过。我自然是听话的,全册20多篇课文不论篇幅长短,都能熟练背诵。熟能生巧、熟读成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时候我的记忆力至少是得到了提高,理解文章的能力、语感也是极好的。当时老师说过这么一句话,我记忆犹新,“现在背过的东西,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对于老师话,我深信不疑。后来才知道,学过的知识如果不经常复习,是不可能长久、完全地保持在记忆中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对遗忘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看,每个人对学过的知识都会有遗忘。所以当学生对简单的识记知识再出现错误时,老师们是不是应该再心平气和一些,减少指责,多份理解,多依据记忆规律组织学生们进行有效的复习。
五年级期间,我们班的语文成绩一直是年级第一。现在回想起来,徐老师的做法看似无为,实则有大为——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快乐成长。
“好教师,如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聚是一枚果;好教师,如星辰,远望像一盏灯,近看是一团火”。回忆起我的两位小学老师,希望自己能像他们一样教学有法,充满智慧,从而“慧”及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