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爱都承载了浓重的感情与厚重的未来。
参加某教育机构家长训练营,遇到了很多家长,很多身价千万的,也有过百万的。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焦虑和忧愁。而孩子就是那个使父母焦虑和忧愁的源。牵绊着父母。痛并快乐着。
家长分享环节,有一大半家长都上台分享了自己对家庭和对孩子的亏欠。说到痛处妈妈们都会伤心的流下眼泪,而她们的眼泪里都承载了对孩子浓浓的爱与牵挂。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也促成了很多领域和行业的人才飞速成长,随之带来的就是金钱和利益的双收获。而任何事情都是双面性的,利害都是共生的。得到了这个也会失去那个。
很多家庭忙于创造价值,也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孩子,去给孩子更多的关爱,要么全托给学校,要么留给爷爷奶奶带着,家长长期的失职以及对孩子的关注度不够,孩子就缺乏了更多的安全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我们是孩子的直接监护人而有权利抚养和教育他们。我们因为要挣钱养家或者没有能力抚养,把孩子全权托付给长辈或老师,孩子的成长里只有爷爷奶奶,只有老师,他们的内心当中会是怎么想的呢?而当孩子回到父母身边了却发现很多自己预想不到的问题,其实每个孩子都会有个过程,关键看父母是否能够及时正确引导。
孩子有点问题父母却似乎很焦虑,会把孩子的问题无限放大,内心被设定的场景所充斥,这个被家长所遇见的未来就似乎更加的厚重。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会遇到一些必经的坎。只是家庭不同,孩子不同,而面对的问题也就不相同了。而我们家长要做的不是无限放大孩子的问题,而是肯定肯定在肯定孩子的优点,让他的优点盖过问题,慢慢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优点也就更多,缺点就自然而然被淡化甚至逐渐没有了。
记得有个家长分享自己的生意经,是一切以利为主,自己也很强势,公司的事情必须自己亲力亲为。而势必就没有时间去关注自己的孩子。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带,直到上小学才回到父母的身边,她却发现孩子很多事情都不是她所想像的那样,多多少少都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父母和孩子的沟通也就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她悔不当初,及时放下忙碌的工作,专心陪伴孩子,尝试着和孩子沟通,去慢慢接受孩子的问题,一点点引导。而她在焦虑过后就成长了起来,不断的肯定孩子的优点,最大化的放大优点,让孩子做任何事情都充满了自信的力量,渐渐地孩子和她的关系就更融洽,家庭也更和睦了。
我觉得这个家长就做得很棒,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任何的金钱和财富都无法替代孩子教育的缺失。亡羊补牢犹未为晚。而我们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回到家是否就应该放下手里的工作和手机,用耐心和爱心多陪陪孩子呢?
为缺失的爱埋单,及时止损,相互包容相互接纳。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里,季杨杨的爸爸妈妈因为打拼事业,工作繁忙,把孩子从小就交给了外婆和舅舅他们带,直到高三才接回身边,想在这十几年的没有任何成长参与与陪伴中不劳而获,那么多年教育的缺失,成长的缺席让他们与儿子格格不入,无法沟通,他们用心良苦地想和儿子打成一片,而季杨杨却并不领情。
在他心里:他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时候是舅舅他们陪着他长大的,给与了他父母无法给予的爱与陪伴。他认为父母没有资格插手自己的私生活和学习。他们一家总是那么不协调。但却似乎有着某种东西相互牵引着。
季胜利的政务繁忙,总是大大小小的会议与忙不完的工作,所以他对儿子的也就关注的更少了,偶尔见到了孩子,还不耐心的和孩子沟通,话不投机,动辄就是劈头盖脸的一顿狠批。妻子刘静则不同,她更能理解儿子想方设法的和儿子沟通做和事佬促进他们父子的情感。
季杨杨的叛逆与自我就是在对父母的抗拒与抵触,用叛逆的行为来和父母抗争。他叛逆的眼神,对待学习的任性,洒脱自我的行为背后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父母对孩子教育与关爱的缺失。
而季胜利和妻子则为这场缺失的爱而埋单。其实他们也很无奈,忙工作的同时就不能够很好的兼顾孩子的教育与成长,甚至直接为零。那段成长之路只能孩子自己去孤独地走完,他内心的挣扎与无助大人们谁又能体会的到?
记得小时候因为家里孩子多,妈妈照顾不过来,我被送到外婆家养,外婆和舅舅对我很是关爱和照顾,现在想想我那时候不会表达,也表达不出来那种缺少父母关爱的无助与迷茫。似乎总觉得没有那个强大的力量在我的身后推动着我,让我更能迈开步子,张开嘴去有勇气的说,有勇气的成长,总觉得我还可以再开朗再放得开,却缺少了那个强大的支柱。
那大概就是对父母的渴望与追逐。所以我到现在都一直敏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大家都不好了,是不是我有什么问题?都会联想到自己的身上,而事实跟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所以我也在反思自己的这些行为,找到原因,让自己的思想更清晰,为什么会这样?可以不这样的呀?经常和那个敏感的自己作斗争,最终理智的自己会战胜她,使我逐渐弱化那个敏感的自我。强大积极阳光的一面。
而季杨杨的爸爸妈妈也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用爱与等待,等待儿子的理解与接纳。他们接受不劳而获的代价,为此而埋单,在爱的道路上及时止损,相互包容相互接纳。用后来的包容和关爱化解了儿子与他们之间的隔阂。挡在他们中间的那座冰山最终被爱的阳光融化。
而我们何尝不是这部剧中的一份子呢?这部剧中的三对家庭是我们当代中国父母的缩影,用电视剧的形式把每个人,每个家庭的问题都展现的淋漓尽致。我们在看,在反思,再重新定义自己,我们到底怎么了?孩子的教育什么又是重点?是成绩?是父母追求高分获得虚荣的欲望?还是孩子内心的强大,美好的未来?
孩子永远是父母心头的牵绊,遇到问题我们家长应该看清问题。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来给孩子提出要求。并从自身做出改变。
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都让父母牵肠挂肚。他的一颦一笑,一怒一哀,一喜一悲都牵动着每个家长。
我家孩子开始上小学的时候,我不知所措,不知道应该怎样顺应现在的教育形式,怎么样去做计划,孩子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渐渐发现自己也也随波逐流了。开始给她报各种兴趣班,严格要求她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忙碌的一天很充实,这一切似乎是按自己的意愿和大流趋势所向,发展的很好。慢慢地我发现我急功近利了,甚至步入了恶性循环。孩子累,家长也累。小小的孩子,一天的专注力能有多少?整天被繁重的学习时间高压着,她也吃不消,从她内心已有了一点抵触心理。也许别人的孩子能承受的起,可我明显发现我家孩子已经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搞更多学习之外的事情了。更别提洒脱地玩了。
孩子的学习应该是自主的,美好的,去除了自主和美好、主动的意愿那他就是痛苦的,认为学习很折磨人,就会逐渐产生抵触心里,就会对学习反感,严重的甚至会厌学,辍学。
对此,我给孩子调整了学习计划,精减兴趣班,学习好文化课,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其余时间敞开玩耍。
并按照孩子的习惯和兴趣给孩子制定了要求,并给我们也制定了父母要求。
孩子要做到的:
1,尊老爱幼,首孝悌,次见闻。增强道德教育。
2,周内按时完成作业,独立完成,不会的查字典,遇到问题先思考,实在思考不出来的可以留下来做完其他作业后来问家长。
3,做到今日事今日毕,不拖拉。周五放学就把作业尽力都做完,没做完的周六上午做,周末敞开玩耍。游乐场,户外运动。
4,周内做完作业要复习和预习。
5,周天复习本周学习内容,预习下节课程。收拾自己的房间和书桌,整理自己的书包。
6,增强课外阅读。读完后把理解的内容讲给家长,家长给指导建议。
父母的要做到的:
1,爸爸工作再忙回到家也要和孩子聊天沟通,参与到教育孩子中,多陪伴,鼓励互动游戏。
2,爸爸不在家或出差也要打电话来和孩子聊天。关心孩子的心灵成长。
3,爸爸多带孩子到户外玩耍。多在家和孩子一起用餐。
4,爸爸多鼓励和表扬孩子,鼓励和表扬要表扬到具体事情上,不能笼统带过。
5,妈妈照顾好孩子的饮食起居。
6,妈妈多关注孩子心灵成长,找话题和孩子沟通。
7,平衡好两个孩子在家里的位置,老二不能欺负老大(老二强势)。告诉老大要爱护和保护妹妹,但有些事情明确告诉他不能让着老二。要保护好自己的权利。叮咛老二不能蛮横不讲理,老大的东西不能占为己有。可以通过友好商量,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8,关注孩子学习及时引导,鼓励主动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9,两个孩子竞争比赛,看哪个做得更好。相互学习,相互鼓励。
孩子永远是父母心头的牵绊,遇到问题我们家长应该看清问题。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来给孩子提出要求。并从自身做出改变。家长要做到能发现问题,并及时作出调整和改变,从自身找出原因,和孩子一起成长起来。与时俱进,做孩子前行路上的领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