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年龄分类,为每个年龄设置书单,看起来没有问题,每一本书都很优秀和精彩,可真要完全按书单来,姑且不谈好不好,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少了意外的“偶遇”,喜欢读书的人一定会有这样的经历,徘徊在书架前随手翻阅,突然有一本书就那么突兀的冲进你的视野,一句话或一件事打动了你,成为记忆中美好的瞬间,就像电子阅读再完美,却始终代替不了纸质阅读。
很多文学大家在分享童年的时候,都离不开爸爸书房里的藏书,这些经典文学滋养了幼小的心灵,播下了文化的种子。但是,我们看下我们的书房,孩子的书在孩子房间,书房里的书有些专业书,有些父母有阅读习惯的还好,孩子随手挑一本还有点可读性,可有些父母不阅读,书架上基本充门面的书,孩子就更找不到阅读的乐趣了。
著名作家马伯庸在接受《北京青年报》的采访时说:“我小时候,家里有一个大书架,书架上有一大堆书”、“这个书架对我是完全开放的,父母只有一个要求:看完后放回原处。得益于这种自由,我每天都会在书架前待上两三个小时,随便抽一本看,大多似懂非懂,好多字不认识,也无所谓,先看插图,再看字,胡乱翻书——用现在的话说,叫做浸入式学习——看得多了,慢慢就有了兴趣和感觉。”
巧合的是,我们的书架也不是封闭的,最早没有给孩子准备单独的书架,在我们的书柜合适的高度给她腾出来两格,我们的书她也是可以拿到的,最早进入他视野的是任祥编著的《传家》系列“春、夏、秋、冬”,里面大量精致诱人的美食图片,很对小朋友的胃口,据她自己后来跟我们分享,最开始吸引她眼球的是开篇的“元宵”篇,虽然字还认不全,但是漂亮的花灯,那元宵更是看得小朋友直流口水……小朋友说,她怕我们不让她看,都是偷偷看的。后来她从我们书架上发现的是刘欣慈的《三体》《球状闪电》《超新星纪元》,要让我推荐,我肯定不会把这些书推荐给她的,她看我也不会限制,当然,不适合她看的书不放在她的视野内。
中国有句俗语“一回生,二回熟”,书也是,看到的拿到手上的次数多了,可能哪一天就对上了,也有些我看着不错的书,我会故意放到她能看到的地方,平常说话的时候我会不经意的提起,比如《美的历程》是我希望她能读的书,我就经常把书放在茶几、沙发等她经常看到的地方,聊一聊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说一说人面含鱼的彩陶盆和古色斑斓的青铜器,让她与书的偶遇碰撞多了一些眼缘。还有她很熟悉的我的书是《罗马人的故事》,因为一套书有15本,所以一直在看,每次出差或陪她上课都会带上这本书,而且每次都是放在她的书包里帮我背着,如果偶尔我忘了带她还会提醒我,走路或有空的时候我也会说一点里面的人物故事或相关内容,虽然我估计至少大学之前都不会去读这本书,这都没有关系,但是至少她知道了曾经罗马称霸了半个世界,希腊的雅典学园和中国的稷下学社是同一时期的,再在课堂学习或其他阅读中遇到相关内容,她就不陌生了。还有朋友跟我说,孩子快到身体发育的时候了,如果家长讲不清楚或不知道怎么开口就买两本书放在她枕头边,让她自己看,我觉得这个方法也挺有道理的。
其实,不管是小朋友自己与书的偶遇到欣赏,还是我有意无意透露给小朋友的书的偶遇,遇到就是没的,但不要太关注或施加阅读的压力,那样就适得其反,父母书架上的书要的就是一个“不经意”的原则,祝愿每个孩子都能遨游在书的海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