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说起来,此前一直没看过村上的小说,那本《挪威的森林》在我年少时期广泛传播,但村上作为一名日本作家,我毫不意外书中会有关于性的描写,而且我还处于奇怪的民族情绪之中。近来,村上带着《刺杀骑士团》又火了,然而我还想着待它经过时间的洗礼,我再读吧。在这个高铁的年代里我还乘着心中的绿皮火车。
小学初中接触的小说大都是《呐喊》《骆驼祥子》《家》《红楼梦》等名著,亦或《高老头》《茶花女》《傲慢与偏见》《巴黎圣母院》的外国文学。这些书都披上神圣的外衣,看不懂也只怪我阅历尚浅,只有极少的内容打动心扉,甚至匆匆浏览过连故事情节都记不清楚,更别提写作深度。陪伴生活的或许是《儿童文学》里的小故事,描绘着我所不知道的美景。故事的主人公和我一般大小,却知道远比我多,这着实让人挫败。
再后来接触的便是网络文学,青春疼痛,都市生活,穿越架空,玄幻修仙,倒是一次次刷新了我的三观,乱七八糟到精彩纷纶,都混杂其中。背后的作者都是怎样神奇的人物啊,他们天花乱坠的想象力不仅对我进行性启蒙,还让我淋漓尽致地体验世态炎凉。
02
抱着对小说家好奇的心态,我几乎一口气读完这本书。话说,以写字生存的人也有不同的职位,编辑、评论家、作家,而诗人怕难以生存了。上个世纪,写小说或诗歌的文人或许都还在学校教书,以赚取生活费,现在的稿费在大量读者的支持下倒也变得可观起来。
村上介绍了他青年初期大致的生活,小说如何窜到他的生活,意外获得新人奖,而又渐渐走上全职作家的道路的。他的话简单,读完却极具鼓舞性:就在一个瞬间,他开始萌生写小说的念头,一点点写,然后一年半载完成了,凭借一点运气,获得进入小说界的入场券。平凡的人找到喜欢的事,坚持中就发出了光。他爱听音乐,爱读书,将所见的观察一个个放进存储抽屉中,写的过程中便将其串联起来。
像慢慢炖一锅汤,故事有着它自己的节奏,一点点推进,直到沸腾,然后静下心来,再来一遍。他也是进行过一次次修改的。他在最初不设故事走向,仿佛像随意生长的大树,成熟后再依照其个性进行修剪。或许写的时候有一堆杂念,所要做的便是减法,将最想要表达地挑拣出来,这的确值得一试。
03
村上的关于写作心路历程的描写是很自然流畅的,他善用比喻,语言优美。
他的小说或许更美。 他提到原创性,这是每个创作者都关心的。一个独特的灵魂,写出有个人烙印的小说,或许是真的原创。而这也非一朝一夕促成的。在长久的磨练中找到舒服的写法,形成自己的风格,不容易呢,而且人也在不断伸展中,会有新的思想。顺便他也提到应试教育对人想象力的压制,他分析过去与当下,似乎情况并未好转,但他终归也是抱个期望吧,学校不发展,但至少不要压制想象力就好了。
他也遭受过质疑,来自自己,也有外界的抨击。但他把自己比作长跑运动员,没有那么聪明,但需要毅力。他欢迎新人进入圈子,因为这是个持久赛,也许有的人聪明不多久就不想玩这个游戏,有太多比写小说而舒服的工作了。但他写小说就像长跑一样,变成生活中取悦自己的事情。他关注读者,但也没有细分读者群,毕竟众口难调,当他明白自己做的对时,写小说便只要让自己高兴就好了。
在这点上,村上真是个快活的作家呢。
04
村上叔叔也谈到写作相关的一些必要小事。
比如锻炼好的身体是长期写作的基础。他的生活是很有规律的,上午几个小时的写作,下午读书和健身。他的确拥有相对自由的时间,不过也是孤独的,只有自己陷入写作状态,又从那个状态中脱离出来。在他的描述下,写小说虽艰苦但颇有乐趣。
他并不是直接从学校踏入小说之路的,年近三十给了他一些阅历,生活慢慢稳定后才突然觉得可以这样。在此后的写作岁月里,和责编商讨出版细节,让妻子提出有争议的部分,以及克服浮躁的社会定居国外写作,也是常有的事。写一本小说并不困难,但长久坚持并能获取稳定的读者却是需要时间验证的。
我们都太容易忽视时间的作用了。日渐衰老或历久弥新。
他并不怎么和作家群体社交,大多是认为自己是对的人(可能相对都自命清高吧)。他会看其他人的作品,但不太乐意做评委,文学奖项不足轻重但有其证明价值,他自认不如。谦虚的村上春树呐。他只提到一位“知己”,相互审视后 相谈甚欢,在灵魂的最深处,将人与人串联起来,毫无遗漏地被理解,无需理论,会清晰明确地反馈回来。这种反馈让人受到鼓舞,受到重视,能让人切实感到自己做的事绝对没错。
若是从咨询的角度,来访者能收获到这种感受,便是全然接纳自己,甚至无条件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