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不止有四月的牡丹,还有诗和各种汤!
没来洛阳前,只知道这是个旧日的皇城,十三朝古都所在地。若问古今兴衰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又有洛阳纸贵之说,暗语这也是一文化名城。只是,不曾预想到的是,洛阳还有另外一特色,各种美味的汤。
来到洛阳的次日早上,我们就去了当地最负盛名的老李家牛肉汤。记得是20元一碗,饼丝另计,略显贵,但绝对是物有所值。最让我吃惊的是牛肉很是厚实,作为理工男,目测了一下,牛肉足足有半公分厚,洛阳人做生意就是实在,这个要是切成上海的火锅牛肉片,估计一块可以切成10薄片了。汤熬得很鲜美,有种麻辣的感觉,应该是添加花椒了。牛肉比较嫩,不是那种难嚼的老牛肉。一碗吃下来,出一身汗,全身毛孔打开,很是舒畅,一整天都元气满满。
喝完牛肉汤,接着是羊肉汤了。去洛阳博物馆看过就知道,馆里陈列着各种石牛、石羊。提起羊肉汤,洛阳当地人都会吐血推荐孟津县的铁谢羊肉汤。孟津县,不错,就是那个商纣王时期八百诸侯会孟津的孟津,离市区大约50公里的路程。不是吃货,一般也不会跑那么远的。某个周末的早晨去了一次,在一个小镇上,有种去赶集的感觉,都是开车去喝汤的。汤馆很热闹,现场气氛很浓烈,人声鼎沸的节奏。羊肉汤是乳白色的,比起牛肉汤味道更鲜,没有一般羊肉的那种膻味。肉也都是白色,口感比牛肉要好。就着刚烙好的烧饼,喝完一碗汤,胃也舒坦了。
孟津的铁谢羊肉汤毕竟只能遥想一下,应市区广大吃货们的强烈需求,一直不开分店的铁谢羊肉汤最近终于在市区开了一家分店。味道正宗,仪式感很强,汤碗上都印上了“舌尖上的中国”字样,直径有一米粗的汤锅,里面白汤翻滚,几大块羊骨头在汤里一动不动。最酷的是那位中年师傅的手法,羊肉入碗后,舀起一瓢滚烫的羊汤,倾入碗中,把熟羊肉烫一下。接着过滤掉羊汤,把盛有熟羊肉的白瓷大碗搁在台面上,中年师傅开始加调料,胡椒粉、味精,相隔半米左右,从容淡定地舀起一勺调料,瞄准,手一抖,调料直接飞起来,准确无误地落入汤碗中,不偏不倚。一看就有大国工匠的风范。调料加好后,再盛汤入碗。客人根据口味自己加葱蒜。一般原味汤比较淡,桌子上有精盐。就这刚烙好的饼下这乳白色的羊汤,吃下去的都是美味,埋头苦干,根本来不及讨论汤的味道。
除了铁谢外,市郊附近有个不太远的地方,有家三旦羊肉汤,据说和铁谢齐名,是当地羊汤的“双绝”。做汤的方法都类似,但羊肉完全是不一样的品种,略带红色,不是铁谢的那种白色。味道也是杠杠的。店内是满座,店外的场地上各种简易的桌椅上也坐满了赶过来吃汤的群众。虽然店面外观不起眼,但一直以其独特的品质、内敛的风格赢得了众多有品位的客户群体。
驴肉汤相对要少见些,只吃过一次,已经忘了那个味道,和天津的驴肉火烧的驴肉汤有些不一样。当时觉得最好吃的还是那个圆饼,洛阳人称其为油旋儿,据说是把面搓成粗条,一圈一圈地盘在一起,按压成饼的。刚出锅的油旋儿烙得金黄金黄的,很脆,直接泡到热汤中,吸附了略油腻的汤水,饼吃起来就脆而不硬了。当天连吃了两个饼,走时记得还打包了一个。
吃得最多的还是胡辣汤,荤素搭配,营养适中。有肉片、粉丝、黄花菜、豆腐皮,混在一起,加上有胡椒粉,微辣,比较符合我湖北人的口味。朴实无华的一碗汤,深藏了厨师的精心设计和用心做工,还有各种原材料的认真挑选。比如,肉片不能肥,粉丝要是苕粉,黄花菜要软硬适中,豆腐皮老嫩适宜。一勺一汤,都是洛阳人用心的体现。
洛阳的汤文化很是浓厚,大街小巷都是各种汤馆,做法也是类似的,但有名的就是那么几家。其秘诀除了肉的选取外,最重要的都是汤的熬制了,估计类似可口可乐的那1%的秘方。牛肉汤只有老李家有那种辣味,新店和老店还不一样。吃过铁谢羊肉汤后,其他小店里的羊汤吃起来味道就不中了,有种“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感觉。饼一定是要现烤的才行,大店有人流量,饼摊能现做。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饮食展现一方性格。洛阳人厚重实在,有如老李家牛肉汤店里的牛肉,一块顶十块。洛阳人热情似火,有如铁谢羊肉汤店里沸腾翻滚的羊汤,热气腾腾的感觉。洛阳人做事认真,就像那位放羊肉汤调料的师傅,一举一动,一招一式,尽显工匠风范。
洛阳人,用心做好汤。洛阳阿特斯,用心做好组件。自2006年在洛阳建厂以来,洛阳阿特斯人一直都低调内敛,苦练内功,一心一意地为客户创造价值。我们精心挑选最优质的原材料,匹配以最先进的工艺技术,锻造出性价比最高的光伏组件。好似洛阳的汤,汤浸入饼,饼携带汤,才构成了洛阳阿特斯光伏组件内外兼修的完美组合。
国无双,洛阳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