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我上了一节校公开课,执教《马说》。课后,顿觉自己的这节课简直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又一次尴尬狼狈地摔倒在公开课上。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借鉴模仿了余映潮老师的教学实录,学习目标是“诵读,积累”,教学过程分为这样几个板块:
一、诵读——语气
1.通过句中停顿来体会语气;
2.通过句中关键词来体现语气——11个“不”字;
3.通过句末语气词来体现语气——每段句末“也”。
设计意图:
这一学期的语文教学中,我较重视朗读,因为我发现在我们以往的课堂上常常是忽略了朗读训练,只是干巴巴地所谓“品读”。有诸多学生在学习一篇文章时,文章都读不通顺,何谈“语感”?更谈不上阅读的“美感”!
所以,我有意识地花较多时间,让学生们把适合朗读的文章清清楚楚的高声朗读,进而使诗文语气连贯而见情意。
学习了散文和文言文两个单元后,我发现朗读带给孩子们些许的变化:有更多学生欣赏自己的声音,爱上朗读;有些差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找到自信,有了学习的信心和一定的思考力;朗读需要集中精力,大脑处于“排空”状态,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意,也有利于记忆材料;朗读文章是语感形成的必由之路,可以这么说,没有真正的朗读,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语感。
教后反思:
朗读这一教学环节处理不够好,时间过长(占用20分钟左右),形式单一(只是齐读)。
二、积累
(一)听记积累
一个重要的人——韩愈;
两个难懂的“其”——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三个难理解的字——说,之,以;
四个没有注释的词——虽,是,等,安。
设计意图:
活动形式新颖,巧妙地把课文中的作者介绍以及一些难点总结在此,既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又为后边翻译做了准备。同时,训练学生的听记能力。
教后反思:
这一环节考验教师解读文本、处理教学重难点的能力,值得多多尝试。
(二)辨析积累
请学生快速寻找“一词多义”的字,把它们总结出来,写在课本空白处。
设计意图:
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点,通过学生自己寻找总结,既加深记忆,又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归纳整理能力。
教后反思:
这一环节的处理略显仓促,学生总结归纳不够全。让学生爬黑板来写很费时间。另外,我作为教师,在备课时做的不够细致,自己心里也不清楚具体有多少个字。本以为这对学生来说会比较简单,但思考、整理的过程是需要时间的,巡视时发现很多学生做起来不容易。这一环节还可以再规范设计,放手让学生去做。
有时候,慢就是快!
(三)翻译积累
幻灯片展示原文并红色标注翻译重点,请学生脱离课本口头翻译。
设计意图:
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增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教后反思:
因时间原因这一环节直接略过,导致课堂内容过于单薄,直接跳入思想感情的理解,部分学生学起来肯定会觉得有困难。
三、合作探究
文章看似在说马,实际上是在说什么问题呢?插入写作背景的介绍,请学生深入探讨作者的写作用意。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文本主旨,通过小组讨论,理解本文托物寓意(比喻)的写法。
教后反思:
因前一环节对内容理解不够,时间有仓促,所以这一环节难以保证多数学生理解。主旨的探讨上,问题问得笼统,学生回答便不细致深刻。
王菘舟老师曾说过:“好课磨它千遍也不厌倦。”《马说》这一千古美文,在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所以,对一篇好文,还需再教设计,反复打磨。
再教设计:
2课时
第一课时 诵读
一、诵读——语气
(一)通读
1.通过句中停顿来体会语气;(先听读划分节奏,学生齐读)
2.通过句中关键词来体现语气——11个“不”字;(学生分两大排分别齐读)
3.通过句末语气词来体现语气——每段句末“也”。(学生自由读,体会情感;女生读第一段,男生读第二段,第三段齐读)
(二)精读
第三段有排比句、反问句,句式多样,还有食马者的语言、动作描写,值得精读。让学生自己揣摩,进行演读训练。
(三)背诵
给学生时间背诵,首先组长检查组员背诵,保证人人会背。其次,每组选择一对抗组,共12小组可分6组进行诵读竞赛。(配乐)
肖培东老师说“热爱读书,热爱美丽的诵读。朗读永远不会嫌多,只要它真,只要它实。”
第二课时 积累
1.辨析积累:明确一词多义的字:而,虽,于,之,以,也,尽,食,其,能,策。(总有11个)分配好后,学生再展示交流。
2.翻译积累要落实好,尤其重点指导中下游的学生做到准确直译。
3.主旨探究:此环节引导学生贴近文本,先概述每段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亮观点、摆现象、点实质),由内容深化到主旨的理解。
板书:
亮观点
反面论证“不” 摆现象 呼吁伯乐
点实质
以上皆是自己教后的一点浅薄思考。每每公开课后,都会想起肖培东老师的那些话:
“备课要先备人。技术可以模仿甚至超越,但没有语文人应有的胸襟、气度、情怀、涵养,那么,再怎么样的领先设计,再怎么样的高端技术,课堂都会没有神韵,没有魂魄。”
“修炼,不仅仅是对语文教学的钻研,更包括对自己的心灵的磨砺,以及气韵的滋养。我们都太注重课的外部打造,却忘记了,决定课的质量的,其实不在课本身上。”
作为年轻教师,我想要快速成长,迅速掌握教育知识,从而具备相应的教师素养和教学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可是,我深知自己在教学技术和文化积淀上都远远不够。
我便从模仿名师开始。虽说,经常“画虎不成反类犬”,经常重重地摔倒在公开课上。我相信,模仿也是一种学习。我以一种积极学习、主动进取的心态,在模仿的过程中学习名师灵活多样的活动设计,学习他们解读文本的独特视角;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反思自己的优劣。
王君老师曾说:“要敢于死在公开课上!”哈哈,我用“摔倒”而不是“死”。即使摔倒是尴尬难看的,是遗憾痛苦的,也要逼自己再站起来,一次一次优美华丽地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