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舅已退休,大表姐在国外,舅妈在城里帮二表姐带娃读书,外孙女今年高二了, 家里还有一个喝奶水的外孙。平时就老舅一个人留在乡下老家。
我爱人从小就放在老舅家养大的,对老舅的情感很深,每次我们回老家,都会特意在经过老舅家门口时,吼上一声:“舅,我们回来了!”这时,老舅要是在家,不管在忙什么,都会放下手里的活计,仓促地挪动着不太灵敏的双腿从屋里走出来,边走边忙做着应答着:“回来啦!”
等他用遥控器把门打开时,我们就把车停在他家院子里 ,捎上我们的一份心意。这时候,老舅会假装很生气地训斥我们:“吃饱了撑的,你们是不是钱多了,又乱花钱了。”骂完后,他还是会把礼物收过去的。其实,我们给老舅的不是高大尚礼品,老舅既不缺钱也不缺营养品,这只是我们的一片心意,老舅他是知道的 ,所以也不会拂了我们的面儿。
由于疫情的原因,上半年只回去过一趟,还是等一切都可以畅通无阻时,我和爱人回去的。估计,前那些天,让老人们都憋坏了。爱人问老舅想不想出去兜风的时候,老舅乐得像个孩子似的,非常爽快地就答应了,还约好第二天早上一起去吃鱼汤面。
在我的家乡东台,现在只要一提起起鱼汤面,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东台特色美食。民间常有“吃碗东台鱼汤面,活赛天上老神仙”之说。
在车上,老舅给我们详细介绍了东台鱼汤面的历史文化,他说,东台鱼汤面起源于乾隆三十三年,已有200多年历史,在1915年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1988年被命名为“中华名小吃”,与2015年11月,东台鱼汤面成功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然我知道鱼汤面是家乡的美食,但对鱼汤面的文化我却没有老舅了解得如此透彻。
老舅带我们去的是一家旗舰店,一进大厅,就看见一位慈祥的长者在等候着我们,看见老舅就是热情相拥,握手言欢,我猜想这位长者一定是老舅的老朋友,虽然老舅已经退休了,但友情是不会退休的呢。
我们被领到一间环境幽雅的小包厢里,让我们稍坐片刻。我知道的,东台人吃鱼汤面有讲究的,一般是先来两碟小菜,一碟姜丝伴千张,一碟花生米,约上几个老友来一口东台酒。这是老东台人的早餐文化,然后才会端上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鱼汤面,大快朵颐地吃起来。
东台鱼汤面,是用大碗盛的,乳白色的汤汁,圆润玉洁的手擀面条,光是看马相,就已经足以让你垂涎三尺,面条坚韧有嚼头,汤汁味道鲜美不油腻。据店里的师傅讲,这鱼汤面最讲究的就是熬汤。
原料:精白面粉20千克,活鲫鱼3000克,白酱油3000克,虾籽50克,鳝鱼骨1000克 ,白胡椒粉25克,生姜50克、绍酒50克,香葱 100克,青蒜花400克,熟猪油2500克。 制法:1、鲫鱼治净,入猪油锅中炸酥。另将鳝鱼骨洗净放入锅内煸透。 2、锅中放水1800克,投入炸好的鲫鱼和鳝鱼骨烧沸,待汤色转白后加入熟猪油,大火烧透,然后用淘箩过清鱼渣,成为第一份白汤。 3、将熬过的全部鱼骨倒入铁锅内,先用文火烘干,然后放入熟猪油200克,用大火把鱼骨煸透,加入开水14000克 ,烧沸后再加熟猪油150克,大火烧沸,过清鱼渣,成为第二份白汤。 4、用熬制第二份白汤的方法和用料,将开水10000克熬成第三份白汤。然后将三份白汤混合下锅,放入虾籽、绍酒、姜、葱 烧透,用细筛过滤。 5、将面粉加水揉成面团,切成细面条。 6、在碗内放熟猪油7克、白酱油15克和少许青蒜花,舀入沸滚的鱼汤。同时,将面条入沸水锅中下熟,捞入鱼汤碗内即成。
听老舅的朋友給我们讲:二百年来,东台鱼汤面的浓、鲜、香,熨帖了东台人的味蕾,对传统技艺的眷恋,呼唤着工匠精神的传承。也让东台人对这碗面有了更极致的追求。关于鱼汤面 还有一个故事传说。
据闻,鱼汤面的配方源自宫廷,,一位宫里的厨师,因得罪了一位公公,怕遭遇不幸,故乔装打扮,连夜逃窜到东台。为了生活,只得在大街摆摊做起卖汤面的买卖。因鱼汤面的味道鲜美,但凡吃过的顾客必回头再次光顾,这一现象被对面街口酒馆里大掌柜的看在眼里,特意验证过鱼汤面的味道后,相中了这位落魄的厨子,聘用为酒馆里的大厨,专为酒馆增添一品特色小吃鱼汤面,从此,酒馆里的生意火爆,鱼汤面也得以被广传至今。
难怪每次只要我去城里,我的同学都会热情相邀,请我去吃一碗鱼汤面,每次我想买单时,他们都会以尽地主之仪拒绝我,搞得我好似不是东台人了。
鱼汤面已散枝为市井的地方名小吃,因有承载着浓郁的地域文化,东台市把它作为地方茶馆文化的代表。如今听老舅讲解了这么多关于鱼汤面的背后历史文化,不由得让我对眼前的鱼汤面产生出浓厚的家乡情怀来。这次陪老舅吃了一次鱼汤面,感觉收获的不仅仅是东台鱼汤面的味道新鲜美味,更多的是对家乡的美食文化认知,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家乡的美食文化建设,也有股迫不及待想要回归家乡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