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文物 | 漫话雕阴之战

作者:双隐老叟(洛川民俗博物馆原馆长、研究员段双印)


  雕阴之战,最早见于《史记·秦本纪》:周显王三十六年(秦惠文王五年,公元前333年),“秦伐魏。秦将公子卬,斩魏卒八万,俘魏将龙贾,遂取雕阴。”记载甚为简略。综合有关文献记载,可以大略知道这次大战的背景与经过。

  战国时期(前453——前222),秦魏两国隔黄河相望,又都先后进行过变法改革,是战国七雄中的两个强国。两河接壤的河西之地,大约是今黄河西岸陕北南部与渭水北部相连之地。这片土地,控山带河,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谁控制了它,谁就占据东进或西伐的桥头堡。数百年间,秦魏两国为争夺这片土地,上演了一幕又一幕战争悲剧。

  战国初期,魏文侯(前445-前396在位)任用李悝率先变法图强,国力日益强盛。公元前409年,他拜吴起为大将,渡河击秦,几年间全部控制河西地区,先后修建了临晋(今大荔东)、元里(今澄城元里)、郃阳(今郃阳),洛阴四城。任吴起为西河郡守镇守这一战略重地。公元前395年,魏武侯即位,吴起因功高受谗,一度被免去西河郡守职务,秦国乘机又夺回河西之地。不久,魏武侯重新起用吴起,以五万武卒,击溃秦国五十万大军,重新夺回河西之地。吴起死后,魏国收缩河西防线。公元前359年,“魏使龙贾帅师筑长城于魏西垂。”(《水经注·济水》引《古本竹书纪年》)。这段长城,自华阴沿洛河北上,经大荔、蒲城、白水、澄城直达魏国雕阴(今富县、甘泉间)之地,对强秦采取防御之势。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任用商鞅变法,发展生产,奖励军功。公元前354年,商鞅率秦军突袭魏国河西重镇少梁(今韩城),次年,又攻克魏之固阳(今内蒙包头北固阳)。商鞅将河西之地的得失,视为秦国霸业成败的关键。公元前341年,商鞅又建议秦孝公伐魏,尽取河西之地。秦孝公任用商鞅为将军,率大军伐魏,一举擒俘魏国主将,迫使魏国将河西南部之地献给秦国。西河一失,魏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境内)便失去屏护,只得迁都大梁(今开封)。

  公元前333年(秦惠文王五年),秦国又谋取魏国河西北部之地,派大良造公孙衍率秦军进攻魏国的军事重镇雕阴(今富县、甘泉间),大败魏军于雕阴城下。雕阴城依山傍河,为魏国上郡的南大门,军事地位十分重要。魏国一面增筑城砦,一面增兵,由大将龙贾率领八万大军据河防守。秦国为了打通北上之路,也是志在必得。公元前331年,又派公子卬率精兵10余万骑,再次围攻雕阴城。秦军以排山倒海之势,一举攻克雕阴城,魏军败退数十里。秦军乘胜追击,在今富县城西太安原上,俘虏魏军主将龙贾,斩杀魏卒数万众。传说这里的伏龙村便是以此而得名。雕阴之战,大战两次,历时两年多,是秦魏反复争夺河西、上郡两地战略决战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从此,魏国在军事上无力与秦抗衡,开始走下坡路。魏国河西防线再次收缩,其长城由澄城县改道向东,经郃阳县,到达少梁(今韩城),防守河西的最后堡垒。这便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魏长城。

  这场大战之后,魏国又将河西北部割交与秦。秦国以此为战略支撑,向东挺进河东,先后攻占汾阴(今山西万荣)、皮氏(今河津西),曲沃(今山西曲沃)等地。又继续北进。公元前328年,在秦国的强大攻势下,魏国一败涂地,又将上郡15县全剖割划秦国。《史记正义》云:“魏前纳阴晋,次纳同、丹二州,今纳上郡,而尽河西滨洛之地矣……按、鄜、坊、丹、延等州,北至固阳,尽上郡地。魏筑长城界秦,自华州郑县滨洛,至庆州洛源(今吴起)县白于山,即东北至河西上郡之地,尽入于秦。”从此,陕北全境除河套南新秦中之地外,几乎全部划入秦国版图,为以后秦筑长城、直道奠定了基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