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我开始停更朋友圈。因为意识到“时间机会成本”,把发朋友圈的时间花在自我成长,学习进步之上。
如今,近一年过去,将这些学习与成长,回顾复盘,做为明年的起点。
以下这些,便是我在那些不发朋友圈的日子里,所做之事。
1,时间管理篇
一天24小时,即使管理了也不会多一秒,不管理也不会减一分。
时间管理的本质是对自我的管理——自律。
首先,作息规律是我一直坚持着的,每天保证8小时的睡眠时间。
工作日6:30起,周末7:00-7:30起,晚间22:30入睡。
其次,将工作或生活中要做之事逐一写下罗列清单,按时间管理四象限法则,重要紧急程度排序,减轻大脑负担,让大脑有更多空间思考重要的事。
周末学习时间,我会采取“90分钟1件事”的方法。
例如,看书或做翻译练习,以90分钟为限,一旦投入,就会处于心理学上所称“心流”的状态,沉浸其中,似乎感受不到时间的存在。
在90分钟之后,会有30分钟到45分钟的break time, 休息时间。在此期间,一般以听喜马拉雅上的英语节目为主,只是泛听而已,让大脑适度放松。
因本身自己没有手机依赖症,也不会频繁看微信刷朋友圈,也就保证了“90分钟1件事”所需的专注力。
时间管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懂得选择与适度拒绝。
比如,周末的一日,我已计划在家看书学习,那么,若有朋友邀约出门玩乐,我均婉拒。
这就好比,我已经和一位朋友有约,而此时,另一个朋友提出邀请,那么,我自然会推却后者的请求。
同理,我已经和自己有约,有自己的事情要做,面对朋友的邀约,也应推却,因为自己也同等重要,按着自己的时间来安排。
很多人面多邀约,今天这个饭局,明天那个聚会,一个都不落下,看似忙得不亦乐乎,时间却被他人操控着。
自己的时间应由自己掌控,不要被他人安排你的时间。
2,学习提高篇
从2017年初开始,逐渐意识到人与人的本质区别是认知能力和心智水平的差异所致。
回想之前的自己其实处于一种“Unknown Unknown”的状态,即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如井底之蛙,固步自封,处在自己的“舒适区”中,安逸度日。
而一旦认识到自己的“不知道”后,就做计划,按步骤,一步步行动去填补自身的认知盲区。
2.1 日常记录,反思总结
2016年始,养成了每天写日记的习惯,但当时的记录,内容大多似流水账。
2017年起,改进记录方式,以“日反思,周小结,月复盘,年总结”的方法,对每日,每周,每月,每年,从工作生活,学习成长等方面进行回顾盘点。
其中,我认为最关键的是“日反思”。
每日入睡前,对当天发生的事回想,有哪些事情,自己处理得欠妥,有负面情绪的流露,造成错误或可能犯错,当时是如何思考的,逐一记录下来,日后做为参照。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然而现实却是,人会在不同的时间段,犯相同的错误。
因为人的记忆其实不太可靠,有时往往好了伤疤忘了疼,同一个地方再次掉进坑里。
虽然世间万物都在运动变化,时间线在往前,但是错误的本质未变。
而反思记录,如同一个详实的备忘录,回顾曾经的错误,从而减少犯错的可能性。
此外,反思也提供了一种自我沟通的方式。现今社会,人们都说沟通很重要,往往指的是与他人的沟通,却忽略了与自我的沟通,跟自己的情绪情感思想,进行交流对话,融洽地与自我相处,才能和谐地与他人共处。
在每日记录中,我还增加了“每日3件快乐之事”。
这是从“积极心理学”中习得的一个“Blessing Exercise”—感恩练习,类似记录生活中的“小确幸”。
生活是重复简单的,有时的确没有那么多快乐。可是,当真的去做这个“感恩练习”时,就会发现这种“小确幸”俯拾即是。比如:阴霾多日后的一个晴丽天,观看的一场精彩话剧。
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看似平凡,换一种眼光看待,就会有新意。
2.2 阅读各类书籍,学习网络课程,扩充知识面
以前,自己阅读的书籍以文学和英语学习类为主,比较单一。
今年开始,心理学,经济学,逻辑学,神经科学,思维方式等各类读物,购置入书架。
此前,对这类书籍较漠视,似乎觉得没什么用处。但是,一旦开启了封面,书中的内容未知而全新,带领我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并且,在阅读过程中也发现,每门学科之间并非孤立,这本书上提到的知识,在那本书上也会有涉及。
因为世间本为一体,事物间息息相关,牵其一而动其余。
看书的同时,我还用方格笔记本手写结构笔记或思维导图。
之所以不用电脑做笔记,是因为我始终认为手写笔记虽耗时久,却永远比键盘敲击出的文字,令人印象深刻,有个“情景记忆”的效果。并且,纸质笔记本可随时取出翻阅,较为方便。
写笔记,画导图,可以对书中所学知识点进行回顾与提炼,使记忆更为深刻。
除了阅读,还利用网上学习资源,比如:网易公开课,网易云课堂,MOOC慕课,观看各类感兴趣的网络课程,也是对纸质书籍的一个补充扩展。同样,边看边做笔记,之后回顾复习。
2.3 延长“收益半衰期”,积累进深
“收益半衰期”一词,是我在看知乎大V采铜著作的《精进》一书时知晓的。
作者认为:评价一件事值不值得去做,花多少精力去做的时候,应该抛弃单一的视角,而是从两个维度来看,一是该事情所带来的收益大小(认知、情感、物质、身体方面的收益皆可计入),即「收益值」;二是该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即“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长的事情,它的效益可以累积和叠加,对我们的影响会持续地较久较长。
由此,我思考,若是一件事本身属于短半衰期,其实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延长半衰期,使之对自己的影响深而久。
比如:对一般人而言,观看网综“奇葩说”,只是一件消遣娱乐放松之事,属于“高收益值,短半衰期”范畴。而我则延长它的半衰期,一边看一边做笔记,把它视为一档学习类节目。让自己可以多维度地看问题,提高思辨力,并且更善于倾听,而不是一味秉持自己观点,排斥其他多元视角。
对我而言,看“奇葩说”也就成了一件“高收益值,长半衰期”的事。
此方法,也延伸到其他事项中,看完书写书评,看完电影写影评,看完话剧写剧评,听完音乐会写乐评,外出游玩后写游记,无论写多写少,写得专业与否,均是其次。
把当时的观感,体验,情绪,详尽记录,加深印象,成为生命中可供回顾的一部份。
3,日常生活篇
空余时间,除去用于学习,自己的兴趣爱好也会有所兼顾。
我认为,一个人独立性的体现,兴趣的独立也是其中之一。
兴趣独立,意味着有能力和自己玩耍,一个人兴味盎然地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而不是总要他人陪伴。一个人真正的兴趣爱好,不会随着他人的意愿而改变。
试问,若是别人无兴趣或没时间与你一块同去,难道你就不去了么?
如果你真的不去了,那么你的爱好也只是“伪兴趣”。
对我而言,平日工作时间,是“简单再生活”。周末休息时间,是“扩大再生活”。
一个人去看电影,话剧,展览,听音乐会,而不是拖着别人同往。
平日衣物的购置也遵循“进一出一”原则,买入一件新衣的同时,淘汰丢弃一件旧服。
虽然我不是一个喜欢“买买买”的人,但有时难免会看到价格便宜,打折促销而买了一些 之后都未必会穿用的衣物,那么适时地“断舍离”是必要的。将不穿或极少穿的衣服置弃,留下来都是自己喜欢的。
越长大,越应该懂得做减法。
“断舍离”,同样可以延伸到冗余的思想,无效的人际关系。
此外,卧室内,稍用绿植和鲜花布置其间,让房间显得有生机。疲累一天,下班后回到家中,看着也让人欢喜。
2017年年初之时,为这一年定的关键词是积累,进深。
如今回望此年,我没有辜负这一年的时光。
在我眼中,贵重的不是金钱财富,而是时间。
时间日益流逝,却无法储存。
金钱会贬值,时间却越发稀缺。
没有任何一种成本比时间成本更高。
跳出“舒适区”,离开“温暖窝”,不做井底之蛙,更不做温水煮青蛙。
把时间当做朋友,与其一同成长,就会看到时间的回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