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有两个同是普通阶层的孩子,他们智力正常,能力正常,同在一个环境下成长。他们唯一不同的是父母对他们的管理:第一种是从小就开始培养兴趣爱好,而另一种则是在学习之外倍感无聊。
长此以往,两者所取得的成就有什么区别呢?
以我亲身经历来讲,我属于第二种。
在小学时,我的班上有许多被迫上兴趣爱好培养班的同学。他们总向我抱怨:玩的时间根本不够,每天跑来跑去,好累。我看着他们向我倾诉,挺庆幸于自己没有上补习班,不用这么累。不过,每当放假的时候,他们都去补课了,只有我一个人在家玩,感觉挺无聊和孤独的。
就这样,小学这几年很快过去了。到毕业的时候,我站在一个角落里,看着他们在中心谈笑风生,满脸兴奋;旁边的家长和班主任也面露笑容,夸赞地不停。直到那一刻,我突然发现,他们变得好优秀了。而我站在角落里,看着他们,感到羡慕与孤独。
然后,一个人回到了家。
初中的时候,我选择了留在本校;而那些优秀的同学,都选择了转校。我每天的课外生活就是和同学打闹,追逐。那时候班上有一个同学,从小就培养了打篮球的爱好。他从一入校起,就活跃于篮球场中,打了几场比赛后,就加入了校队。在班上,他人缘很好,很多人都喜欢他活泼开朗的性格;班主任也重视他,虽然他学习不好,也给他安排了学习委员的职位;班上成绩好的男生,羡慕他会打篮球,班上成绩好的女生,喜欢他的性格。
他是班上的宠儿,焦点。而我啥都不会,每天上完课后,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除了找同学嘻戏,就自己一个人发呆。看着他一下课就往篮球场跑,周边都是面容可亲的同学,内心深处有一丝丝羡慕。
一晃初中三年就这样过来了。我毕业了,不出意料地去了一所不好不坏的高中,而他则在满满地关注与鼓励下,考到了全市最好的高中。
漫长的暑假过后,就开学了。在进入高中的第一个学期,我开窍了。我拼了命地背书,奋发图强,次次大考班上第一。班主任重视我,同学尊敬我,我开始感受到了环境的正面力量。
我回想起之前的我,我看着现在的我,我开始明白了为什么他们这么优秀了。
那些从小学就开始培养兴趣爱好的人,理所当然地会在之后的日子里,获得比平常人更多的关注与鼓励。而当一个群体的资源(包括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向你一个人发生倾斜时,你想不变优秀都难!
所以父母需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兴趣与爱好。这样,在孩子成长道路中,可以帮助自己孩子获得更多的关心与鼓励,有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增强和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在学习方面与性格方面);而当孩子踏入社会的时候,也会比别人多出一份优势,多出一门求生手段,多出一份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