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指导师的理论支撑之一

《家庭教育指导师》复训开始,再次学习,依然感触颇深。

第一板块介绍的是家庭教育涉及的理论体系--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适用于每一个人、一切关系的实用心理学。

“一切的烦恼源自人际关系,一切的幸福也源自人际关系”。

家庭教育中同样是把关系放在第一位的。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中的整体论和目的论作为家庭教育的方法论。

关于整体论

整体论,从每一个个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身体各个部分组成了物理实体的我们,我们的想法、感受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我们的意识和无意识也是一个整体。我们和周遭的一切(家庭、社区、国家、世界)都是共同体。所以,遇到事情,跳出当前的局限,把自己放进更长远的时间维度上,提醒我们更清醒地面对当前遇到的问题,从容地面对和处理,自己承担起责任,而不是把责任推脱到他人、外界因素上。

关于目的论

阿德勒认为,在背后推动人类活下去的并不是原因,而是人类自己设定并主动追求的目标。我们使用汽车出行,车动起来不是因为它有动力系统,而是我们基于自己的出行目的启动了汽车并驾驶它开往自己选择的目的地。我们生气大吼,并不是他人使我们生气,而是我们自己选择用愤怒的情绪来达到某种目的。

目的是根本。我们选择行动是为了实现目的。

这个理论让我安静下来,思考,我们为孩子所做的一切的目的是什么,我现在的行为和情绪表现是在帮助我实现目的,还是偏离了目标。

自卑与超越

生而自卑。面对强大的大自然,人类处于生存劣势。个体降生时,四周都是强大的成人,感到自己的软弱无能。

这些使自卑刻进人类的基因中。自卑是中立的,自卑感本身并不是病态的。因为自卑,人类会努力去克服自己的弱小,不断创造,借助其他资源使自己变得强大。可以说自卑推动人类的整个活动沿着伟大的行动线——由下而上,由负到正,由失败到成功——向前推进。

对于个人而言,在克服自卑时,努力不放弃昂扬的状态,最终收获满意、轻松和价值感,同样给人无穷的力量源泉。但是如果一个人面对困境,始终无法面对困难,被无力感和无助感包围。正常的自卑就变成了自卑情结。

在自卑情结里,孩子无法获得解决问题的能量,持续的无力感和敌意最终可能导致的是习得性无助。

孩子的自卑感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可能是退宿, 逃避, 依赖, 卑微、假装, 掩饰, 硬撑、愤怒, 攻击, 自大等,每个孩子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卑。作为父母,我们要能够识别出孩子的自卑,给与及时的支持,帮助孩子学会克服自卑感,拥有更强大的内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