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宝妈亲测:给孩子报兴趣班这事,咱们得学会"挑食"

我儿子刚上一年级,我就像掉进了"兴趣班焦虑症"的漩涡。家长群里每天刷屏着钢琴考级、围棋段位、编程大赛的消息,同事总夸她女儿能背三百首唐诗,楼下李姐家孩子刚拿了拉丁舞金奖。我站在幼儿园到小学的转折点上,看着懵懵懂懂的小家伙,心里直打鼓:不报班会不会输在起跑线?报班又怕把孩子累成陀螺?

一、兴趣班里的"糖衣炮弹"

去年国庆节,我带孩子去试听了一节"全脑开发课"。教室里挂着爱因斯坦的大脑解剖图,老师拿着五颜六色的卡片快速闪过,宣称能激活右脑潜能。看着其他孩子像模像样地复述卡片内容,我家儿子却盯着窗外飘过的气球出神。课后老师递来的价目表上赫然写着"黄金启蒙套餐1万8",吓得我拉着孩子落荒而逃。

这种披着科学外衣的伪早教班现在遍地开花。有打着"量子波动速读"旗号的,有号称"三个月培养双语神童"的,还有承诺"学完课程保送重点初中"的。这些机构深谙家长心理,把焦虑当肥料,把攀比当养料,种出来的都是畸形的教育果实。

我们单元楼里有个小男孩,每周七天排满兴趣班:周一钢琴、周二围棋、周三奥数、周四机器人、周五书法、周末英语戏剧。有次在电梯里遇见,孩子困得直打瞌睡,书包上还别着没来得及摘的舞蹈课号码牌。这种填鸭式培养,就像把满汉全席硬塞给刚断奶的婴儿,再好的营养也吸收不了。

 二、挑兴趣班要像选草莓

给孩子选兴趣班,我总结出个"草莓定律":要挑新鲜水灵的,避开打了膨大剂的。

试听课要带着放大镜去观察。好的老师眼里有光,会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差的机构满嘴跑火车,开口闭口都是升学加分。记得有次试听美术课,老师居然教五岁孩子用圆规画立方体,说这是"培养空间思维",结果孩子们画出来的都是歪歪扭扭的几何怪物。

千万别被"考级""竞赛"的诱饵钓住。我认识个妈妈,砸了十几万让女儿考钢琴十级,结果孩子考完当天就把乐谱全烧了,现在听见钢琴声就生理性反胃。兴趣班的KPI不该是证书厚度,而应该是孩子眼睛里的星星有没有更亮。

三、这些兴趣班钱花得值

运动类兴趣班是必选项,健康的体魄才是人生最硬的底牌。

艺术启蒙要当"开胃小菜",我们在少年宫报的陶艺课特别有意思,孩子们满手泥巴捏出奇形怪状的作品,老师却说"毕加索小时候也这样"。有次儿子把爸爸的啤酒肚捏成了陶罐,全家笑作一团。这种没压力的创作,才是滋养想象力的沃土。

生活技能班常被忽略,其实最实用。我朋友给孩子报了社区办的"小小厨师班",现在她会烤饼干、包饺子,虽然成品经常是"抽象派"作品,但系着围裙哼着歌做饭的样子特别治愈。这些带着烟火气的本领,才是未来独立生活的铠甲。还有就是学校组织的小记者团,费用很低,但是每周都会带着孩子们去不同场所,比方说警局,法院,菜市场等体验相关工作,给孩子们生活和社会感受。

站在小学门口看那些背着书包的小身影,忽然觉得报兴趣班就像给孩子准备远行背囊。我们要装的不是沉甸甸的金砖,而是指南针(方向感)、瑞士军刀(应变力)、望远镜(好奇心)。就像我儿子的爷爷对他说的一样:如果周六周天你在爷爷的菜园子里比在兴趣班的教室里更能让你感到快乐,那爷爷就跟妈妈说。有时候我也在想,到底卷娃卷的是啥?是我们的脸上有光,还是真的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最后我想说的是,记住,没有哪个兴趣班比父母的陪伴更有营养,没有哪种才艺比发自内心的笑容更动人。当我们放下"别人家孩子"的尺子,用爱的眼睛发现自家宝贝独特的光芒,每个孩子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