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每次做年终汇报的时候,就总希望如果每天都可以记录自己做过什么就好了
不至于到年底的时候什么也写不出来
但是真的写好了,再去汇报的过程
老板好像也确实不真的在意你做过什么
他好像更在意的是,你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克服了困难有所成长的过程。
还有就是你给公司带来了什么样的价值,这样的价值是否有数据支撑,如果有数据支撑就是可以被证实的,如果没有数据做支撑,那你做的东西也没有意义。
这可能也是生活中常见的沟通偏差吧,你希望分享的,和别人需要知道的,是不一致的。
(二)
我一边做着很反叛的事情,貌似不期待父母的认同了。但是还是会因为父母没有看到自己,而难过落泪。
人怎么能放下那种期待,完全释怀啊
可惜现在的我做不到
我回溯和妈妈相处的时间,很少看到她表露自己情绪的时刻,她有情绪的时候,通常就用抱怨指责等等替代了。
今天和对象沟通的时候
我说“那你可以过来喝我做的排骨汤”
对象回应“嗯摁”,结尾降调
我就回复说“你对我的汤有什么不满意吗”
然后对象就说很多时候她说了一句话,我很容易形成一种防御机制,是没有给我足够的安全感吗
我隐隐觉得肯定不是这样的,但是无法追溯原委
我很多时候确实很容易把一句可能没有感情色彩,或者一点点负面色彩的语言,解读成对我自己的攻击
把问题和自己挂钩
呈现出战斗的状态,当然是感觉到被攻击的时刻
我为什么那么容易识别到攻击呢
似乎可以联想到前面说的受惊的兔子
周围的任何风吹草动,把它们解读成危险的对象,当然会让我更有安全感
不过和对方是谁没有关系,是我的一种对环境的应对机制
如果我可以在任何场合下,精准的识别到自己和别人的需求,这样对后续的沟通当然是更好的状态。
当我发出,你可以过来喝我的汤的时候,我希望表达的是希望你夸奖我的汤。
对象的语气词是一种拒绝,当然只是针对距离上远所发出的
怎么样在防御方式出现的时候也识别自己真正的需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