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与破窗理论——读《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一)

周五晚上,读《资本的秩序》,看到推荐了《人的行为》和这本书。《人的行为》早已入手,相对更深奥一些,先读这个吧。

看得见的 vs. 看不见的:

我们会发现,在经济领域中的每一个行动、每一种习惯、每一项法律法规,往往都会导致超出我们预想的一系列后果。

这些后果中,有些是随着改变立即出现让我们当时就能看到的,而有些后果则需要过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

他们总是不被人注意到。如果我们能够提前预知这些后果,我们就很幸运了。

用贝索斯的话来说:It's All About The Long Term —— 一句话在其股东信中,重复了几十年。作者认为优秀经济学家和糟糕经济学家的区别也在于此:

优秀经济学家却思虑深远,兼顾眼前的同时还能考虑到那些只能推测的结果。

对于个人来说,也是如此:

成功往往是从痛苦的锻炼中来。。。

教训和远见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老师,它们会教他认清这一点。

当然, 正如查理·芒格所说,为什么不从别人的失败中学习呢?降低“败率”也就是提高胜率,所以:

我还是想尽可能地用一个更温和的老师即远见替代这位过于粗暴的老师。


第一章的《破窗理论》 —— 破窗理论有两个:

- 一个是心理学上的,Philip Zimbardo通过试验验证了其存在,说明的是无序的环境、不良的周边环境,会带来更多的混乱 —— 颇有防微杜渐之意:

The broken windows theory states that visible signs of disorder and misbehavior in an environment encourage further disorder and misbehavior, leading to serious crimes. The principle was developed to explain the decay of neighborhoods, but it is often applied to work and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

- 另一个就是经济学上的,实际上就是由巴斯夏在本书提出的

经济学上的破窗理论,更恰当的是说破窗谬论(Broken Window Fallacy),顽皮的小孩打破的窗玻璃,房子主人就需要掏钱,让人维修:

- 一方面,这好像是好事,不然,维修工不是没活儿干了?

- 然而,另一面是,这维修的钱,本来也可以用于消费啊,比如去买双鞋子,鞋匠就赚钱了 —— 这是看不到的另一面的

这里有几个视角:

- 从反事实的视角来看,不需要维修的“反事实”,是另一个世界了,换句话说

- 两个“世界”在竞争,维修工的世界 vs. 鞋匠的世界,哪个“应该”鼓励呢?哪个更“正确”呢?

- 只能回归到,价值创造的视角,就是谁在创造价值,而不是进行价值毁灭之后的、修补行为、填坑行为 —— 虽然需要修补、填坑,但是我们不应该主动创造、鼓励这种行为,不然

- 所谓的道德风险,或者逆向选择,不就出现了?就如同

- 总有人猜想,是不是补胎店的周边,都被他们撒上了钉子?

- 当然还可以引申到效率 vs. 公平的视角,这其实是做蛋糕和分蛋糕的差别了 —— 鼓励价值创造,就是在鼓励做大蛋糕

作者也是这么说:

如果在看得见的一面之外 —— 这是积极的事实,考虑一下看不见的一面 —— 这是消极的事实,那么,我们就会明白,对于整个工业发展乃至于全国的就业推进来说,不管玻璃有没有打破,都没有好处。

更进一步:

“破坏、损毁和浪费,实际上并不能增加国民资产。”或者更简单地说,“破坏并不是有利可图的”。

因为并不应该有利可图,所以要保证,其现实中也不是有利可图。作者尤其重视鞋匠:

这第三人一直隐藏在阴影中,因此我们一直没有留意到,但他确实这一问题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可以称之为“沉默的第三人”吧,他们甚至都没意识到、也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受损 —— 沿用这个角度,也可以理解全球化的受伤者的行为、铁锈地带以及川大统领,虽然这是竞争带来的,是另一种“沉默的第三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