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学院 卢凤碧 23小教文 2023404038
春日登山,偶见崖壁石缝间钻出一株蒲公英。鹅黄的花瓣沾着晨露,茎秆虽细却倔强地挺直,在山风中轻轻颤动。这让我想起博物学家曾说:"种子从不会选择土壤,它们只是在所有可能的地方,把自己活成春天。"人生亦然,真正的成长从不在坦途上发生,而是在命运的裂缝里,开出最绚烂的花。
一、困境是成长的土壤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上,飞天神女的衣袂永远舒展如朝云。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些壁画曾被黄沙掩埋千年,在幽暗的洞窟中忍受岁月侵蚀。就像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二十七岁踏上旅程时,早已预见前路是"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漂泊。他攀过黄山的云雾,涉过湘江的急流,在贵州的深山里被虎啸惊破胆,在云南的密林中因断粮而煮食草根。当他在摇曳的油灯下写下"不探奇,不知天地之大;不涉险,不知世界之奇"时,那些磨破的草鞋、打满补丁的行囊,早已成为生命最肥沃的养料。
实验室里的灯丝烧断千百次,才让爱迪生看见光明;稻穗在盐碱地里反复试验,才让袁隆平寻到希望。困境从不是人生的负累,而是命运埋下的伏笔——那些让我们辗转难眠的夜晚,那些咬碎牙齿也要挺住的时刻,正在悄悄给生命注入钢筋铁骨。
二、坚持是破局的力量
故宫钟表修复师王津,四十年如一日蹲在工作台前。那些齿轮咬合的精密声响,那些在放大镜下闪烁的铜锈,曾让年轻的他眼睛酸涩、手指颤抖。但当他亲手让百年前的铜鹤重新展开羽翼,让珐琅花钟再次敲响整点,时光的裂缝里便透出了温柔的光。就像敦煌研究院的樊锦诗,从北大毕业的少女到满头华发的"敦煌女儿",四十载风沙吹老了容颜,却让莫高窟在数字时代重获新生。深海里的珍珠贝,要在砂粒的刺痛中循环千万次分泌;悬崖上的松树,要在山风的撕扯中把根系扎进岩石千米。坚持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宣言,而是日复一日的躬身前行。就像《百年孤独》里写的:"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当我们把每个清晨的坚持都刻进年轮,终会在某个清晨,看见命运的裂缝里透出金光。
三、裂缝中的光芒是生命的勋章
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曾在《我与地坛》中写道:"伤口是光进入你身体的地方。"这位在青春年华失去双腿的作家,把生命的裂缝变成了照见人性的窗。他在地坛的古柏下思考生死,在深夜的台灯前推敲字句,让那些疼痛化作笔尖流淌的哲思。就像贝多芬在失聪后扼住命运的咽喉,在无声的世界里谱写出《第九交响曲》的激昂;就像尼克·胡哲在没有四肢的人生里,用演讲点燃千万人心中的火种。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那些照亮人类文明的星辰,大多从命运的裂缝中升起:司马迁在腐刑之痛中著成《史记》,王阳明在龙场驿的苦寒中悟得心学,顾诵芬在外国技术封锁时造出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战机。他们用生命证明:真正的强大,是把伤口变成勋章,把裂缝变成通往光明的路。下山时再看那株蒲公英,它的种子已经乘着风飞向远方。也许有的会落在肥沃的田野,有的会坠入更深的石缝,但无论去向何方,每一粒种子都带着破局的勇气。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当我们不再恐惧裂缝,而是学会在其中扎根、生长,终会发现:那些曾以为的阻碍,早已成为生命最独特的风景。毕竟,阳光总是先照亮有裂缝的地方,而我们,正在裂缝里,活成自己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