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旱涝保收、租、寻租的再次解释
-
当皇帝不一定是好职业
企业有了收益之后,就会找生产的各个环节是哪个环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样这个环节的人可能就会多分配,他们的工资也就相对高了。如果损失了呢?那也会重新评估看看哪些人要被重新估值。 这一切都是在变化的。 一旦有了旱涝保收的行业或职业 这个行业的竞争就会变得异常激烈 竞争激烈了 门槛就高了 最后高到了 几乎没有任何收益的地步 所以重争之地勿往,人都那么多了,利益肯定就少了,还是另找一条人少且正确的的地方
-
世界上不存在“合理的利润率”
凝聚人类劳动越多的产品价值越高? 这肯定不是的,比如铅笔的故事。 从反面举例:那些中彩票的,有多少劳动,收益又是多少。 那些名人穿过的衣服,用过的用品,多少钱,又有多少劳动 所以还是那个概念: 产品的价格由需求决定,跟成本没有任何关系 一定要看到这个真相。比如你是一个程序员,很差很差的那种,你就确定没有公司能给你开出高价吗?当然不是,如果有需求,这公司就是缺人干活,恰恰又没有人来,那公司给你的价格肯定比你的能力高的多。这就是需求价
-
租的另一面是成本
上边说的那个例子,你很次但是去了一家公司还有不错的薪水,这个时候你肯定有很大的“租”, 这样的话你可以享受这个租,干自己能力内的活,可以不积极不主动,这分租你也享有了。但是反面就是成本。租的成本就是你可能下一份工作就可能没有了。因为你没有学习进步,这个机会可是稀少的。所以你享受租的同时,成本也是巨大的。所以我们面对租也要看到成本。这其中的租的时间就是你能获得租的时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