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古圣贤徐福奉秦始皇之命,在饶安邑筑千童城率领数千童男童女,百名武士,途经韩国济州岛到达日本别岛。史称千童东渡。
以徐老一去不复返的这么多年里,引起的历史痕迹,遗迹传说,文化影响,内涵精神和文化互动,我们称之为千童文化。
东渡的领头人为什么是徐福?
秦始皇在刚上任时,大一统的心理是特别重的, 由此引发了老秦的四次东巡,为什么是四次呢?因为第四次途中暴病而亡了。为什么是东巡?因为“新官上任三把火”更何况是史上的第一次统一呢。自己还是老大,换谁谁不希望自己能治理的很好,然后成为历史上一大人物。老秦的野心大的很,更是向世界求得长生不老药。徐福就是在老秦第二次东巡的时候遇到的。那时候徐福在一个叫琅琊的地方拜见了秦始皇。史书记载得很清楚。《史记秦始皇记中记载》:“即已,齐徐市等人上书,沿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仙人居之。徐市发童男童女救千人,入海求仙人。”这是徐老和老秦的第一次相见,史称“琅琊上书”。“终于有人自告奋勇地去寻找长生不老药了!”也由此成就了此次旅行的主人公——徐福。
为什么往东走?
徐福的团队到底止于何处?唐朝以前并没有固定的说法。司马迁说,是到了平原广泽,同时代的东方朔在志怪题小说中 《海内十洲记》中说是到了祖州。书中描写,秦始皇时期,大路上冤死的路人,横七竖八,有一天乌鸦,叼了一种草盖在死人的脸上。三天后,死人不救自活。官府就把这件事告诉了秦始皇。老秦马上请教了当时的大师酒鬼鬼谷子先生,鬼谷子说,这草叫“不死草”生长在距离大陆几万里的东海中祖洲。于是老秦派徐福渡海求不死之药。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到祖洲之后,再也没有回来。到了后周时期,济州开元寺僧人义楚在《义楚六帖·城廓·日本》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徐福最终到达的是日本。书中记载:“日本国亦名倭国。”东海中,秦始皇时期,徐福将五百童男童女止于此国,令人物一如长安。到了宋代,关于徐老入海到日本的说法已经很普遍了。在日本14世纪的《神皇正统记》中首次承认关于徐福东渡留日的传说。多方认证,徐老东渡到的是日本。
那么,徐老东渡到日本后都干了什么呢?在日本带着五百童男童女又混得怎么样呢?
日本的文献典籍对徐老东渡的有关记载中:《今昔物语》《富士古文书》中也做了相关的解释。
在徐老东渡日本之前,日本还处于原始群落社会,人们还过着采摘野果和抓捕猎物的生活,并且经常漂泊迁徙,居无定所。当时的整个日本列岛的人口总数只有七到八万人。而对比中国,在徐老带去的秦文化要比当时的日文化先进几千年的文化,使日本文化迅速跨入到“弥生时代”。其中包括秦朝的农耕文化,纺织,冶炼,造船,医药,文学等先进文化。而在日本著名学者,内藤大典在《弥生之旗手——徐福》一文中提出,本来在日本的社会文化是小集团,自给自足蛛;没有形成国家的必要。可是渡海来日人,因其是大集团生活,具备集团统治能力,所以倭的各国的各国也可能是渡海来日人建立的。”这位《史记》中记载徐福“得平原广泽,止往不来”做了可贵的注释,而这句话用现代化说就是:“徐福东渡,找到了广阔的平原和丰富的淡水资源,于是居住下来帝国称王,不再回来了。”有一些中日学者经过大量的严谨的考证,认为徐福就是日本的第一位开国大皇——神武天皇。日本皇室部分的成员也同意这一观点。在现在,徐福千童的足迹遍布日本各地,在日本现在所有的47个市县中,有18个县市都保留着遗址、遗存,共记57处。所以说,徐福在到达日本后可以说是使日本有了质的飞跃,甚至是成为了日本第一位开国大皇——神武天皇。
那么,新的问题又来了,当时徐老怎么不记录历史呢,使得日本古代史成了一本糊涂账呢?
其实这正是徐老所希望的。他最后一次渡海的主要是目的是“避秦”,因此不能留下明确自己的身份的文字记录,他害怕强秦找到他,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他遗命后人延续这一做法,一直延续了几千年,直到公元七世纪,中国早已改朝换代,已经到了隋唐时期。日本才开始的文字记录。
其实徐老的东渡之旅以及对日本文化的促进作用是历史所证实到的,即使日本很多学者不承认徐福就是“神武天皇”这一情况。而更应该值得肯定的是徐老东渡确实促进日本文化有了快速的发展。中国的“和”是华夏外交的永恒主题,面对目前复杂的东北亚形势,我们就应当正视文化纽带作用,民间的推动力量。
东渡楼船是和平之舟,童男童女是和平信徒,徐福文化是友谊桥梁,一个同根同源的文化探索。不要过于解读政治和功利。研究日本文化不等同于汉奸卖国贼,不等于亲日,拒绝中日交流甚至是愤青爱国。日本民族虽然有侠义民族意识,但在很多领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我们应当有大国心态,向对手学习的胸怀。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