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玲中十五焦点第466天分享(2019.11.20)
经常听到有家长朋友说:孩子嘴笨,内向,怕生等等。看看站在父母身边的孩子,确实如父母说的那样,躲在父母身后,不愿意主动跟人打招呼,紧张,胆小的样子。不过,现在,我们要为这些被称为“嘴笨”的孩子平反了,且看下面的调查。
日本曾经做过一项调查,一位幼儿园老师对一群五岁的小朋友说了一个故事,但是只讲了一半就停住,并要求小朋友们“继续把故事说完”。老师在小朋友说故事的同时,可以不断附和小朋友,甚至问小朋友“后来呢”。但是绝不能帮小朋友创造剧情。
老师所说的故事内容如下:
“‘A养了条金鱼,有一天当 A一如往常地喂金鱼饲料时,突然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金鱼竟然从鱼缸里跳了出来,然后轻飘飘地飞上天空。’好了,接下来请小朋友把故事讲完吧!”
这时,首先请年轻的实习生担任倾听小朋友讲故事的老师,并开口要求小朋友“请继续把故事讲完吧”!但是小朋友讲不了几句,故事就草草结束了!
接着,由经验丰富的资深老师来担任倾听的角色。这位老师不停地说:“喔!原来是这样啊!”“好像很好玩喔!”“真的吗?”由于这位资深老师总会适时地附和小朋友,因此小朋友也跟着不知不觉地一直讲下去,故事的发展也显得越来越精彩。这项调查的目的其实并不是要测试小朋友的创作能力,而是要测试倾听者的“倾听能力”。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即使是大人,也可以分成“很想继续跟他聊下去”,或是“跟他没办法继续聊天”这两种人。同样,小朋友也会因为倾听者的应对方式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反应。
所以,那些常说“我们家的孩子,嘴巴真的很笨呢!一句简单的话都说不好!”“我们家的孩子真的很不爱说话!”的父母要注意了,虽然这跟孩子本身的个性有关系,不过说不定也是因为父母不是好的倾听者所导致的结果喔!
那么,父母该如何提升自己的倾听能力呢?怎样才能让孩子愿意说的更多呢?
想要孩子说的更多,首先是放下自己的想法和评判,全神贯注地听。
当孩子跟我们说一件事情时,不要猜测可能的原因,不要提建议,不要比较,不要说教,不要否定,不要纠正。特别是当孩子遇到痛苦时,我们会急着提建议让孩子摆脱痛苦,安慰孩子表达对孩子的关心。这些,都不是孩子想要的,也不是全身心的倾听。
第二,在听的过程中,要注意多用身体语言,比如表情的变化,身体的靠近,眼神的专注等,传递出我们在陪着他,一心一意的听他说。配合简单的回应“啊,嗯嗯,是这样啊,哦哦”。
第三,听出孩子在这件事上的感受。并试着询问你的理解对不对。
这里有个经典的例子:
女儿:“我丑的像头猪!”
妈妈:“你一点都不丑,你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孩子!”
这种回应方式,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假惺惺地在安慰自己,并没有看见自己的真实感受。假如妈妈说:“你对你今天的形象感到很失望吗?”
第四,看见孩子的需要,并说出来。
比如:“我说话你从来没有认真听过。”孩子对妈妈说。
妈妈可以这么回应:“你不高兴,是因为你需要得到理解?”
通过以上四个步骤,孩子逐渐能够感受到父母的包容和理解,沟通的渠道就顺畅了,孩子不用担心说错了会被指责,批评,惩罚,就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