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三年级的暑假,四个女孩和她们的妈妈做了一个决定,从论语大学中庸开始的读书交流会,在8月12号的周六,中午,开始了第一次的碰撞。
这个决定的萌芽,源于暑假初的草原行,源于孩子们要带书出门,且每天要开个读书会的想法;源于妈妈们要让孩子旅行间每天写写游记提议;源于孩子们在出行之前,就建立了草原读书会的微信群;源于子顺妈妈心中的一个要带孩子们修心修为的理想,源我们几个妈妈自我提升的愿望……
所以在经过之前的各种沟通交流准备,读书交流会就真的开始了,谢谢子顺妈妈最初的创意和执行力,促成了我们在路上……
2017.8.12,周六,第一次读书会。
在孩子们下了作文课的下午三点半多,我们四个妈妈四个孩子,在“初见”咖啡,点好了我们喜欢的饮品小食。子顺妈妈主持,做了开篇介绍。从论语开始,读的方法原则:一,快。二,不求字义。
子顺妈妈说这是进入潜意识的一种方法,虽然我不得其所,但是我觉得有道理。
这样我们齐声朗读了论语第一、二小结。
第二个程序是分享一周来看过的书,或者经历的事儿,开始似乎有点困难,有点无从说起,但是慢慢的每个人都可以说些什么,直到后来有点刹不住,话题讨论很热烈,孩子们也说了平时不大会跟大人说的话和想法。
下了读书会,我发现孩子非常愉悦,显然她喜欢刚才的读书会的交流,我感受得到,这次交流带给她的舒服的感觉。我也很高兴,我觉得可以借此,更多的了解孩子的想法了。我想,我们第一次读书会,成功了。
这个过程中还引出了很多期待讨论的话题:1、购物观,金钱观,断舍离
(对于我们使用咖啡馆,要不要消费?
最初的感受和子顺妈妈提到的,都是:要。没有白白可以占的便宜,消费可以让我们的感受更舒服,更坦然,可以享受到服务,而不是店家可能的脸色。更重要的传导给孩子什么理念,就是用一定的代价去换取自己想要的价值,而不是期待可以侥幸轻松的可以去沾什么便宜;还有就是“囧”,如果我们持续的不付出代价,使用别人的资源,大人会感到囧,孩子也会。)
2、子女何以“方”?
3、关于《断舍离》,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更跟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留待以后讨论和学习。
……
我学习到了几个重要的理念和做法:
1.分享时,静等。如果孩子没有开口,迟迟不能开口,不要催,不要引导。静等种子发芽。
2.平时,如果孩子不读,不主动读,大人不要催,只要自己去读就行了,就算自己没读,也不要为了显示自己读而读,读了就是读了,未读就是未读,不为了读而读(当然不能把这个当成不读的理由,要尽量读,书读几遍,其义自见嘛)。
……
下次要做的准备:
1.读书的分享,平时注意一下,避免到时想不起来分享什么,可以带一本书到读书会。
2.分享生活中的事儿,平时可以注意并思考一下。
3.带一个笔记本,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