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每一阶段都会遇到新的瓶颈,最近一段时间感触最深的就是沟通。
在第一份工作期间,经常联系的团队规模很小,而且工作目的性很强,因此养成了基本工作时间以工作交流为主的沟通习惯。包括与同事之间的个人交往,也是在工作往来的基础上逐渐熟悉起来的。但是到了第二份工作,以往熟悉的沟通模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首先每天接触的人在规模上有了很大的扩张;其次大家归属于不同的团队,在工作早期工作往来其实很少,因此就一直会感觉很尴尬。虽然领导多次提醒,但是还是觉得有些找不到话题。
晚上回家之后和朋友随意聊了聊,接受了一个沟通小讲堂,觉得有价值记录下来。
1. 沟通不要只局限在工作方面。
老板在场最好聊工作,会树立一个认真工作的好员工形象;老板不在场的时候,要适当聊聊其他的方面,通过非工作的交往,拉近同事的关系。
最开始的时候,对于这一点我其实是不太care的。因为我对人的好感度其实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大家工作时的默契度。但是秉承这一种态度加入新的团队之后,会发现隐隐的排斥感,会有一种束手束脚的感觉,尤其是大家目前还没有业务往来的时候。
今天我朋友给我的建议是,比平常的沟通多一两句。
比如平常就是上班碰到之后互相道声“早啊”,但是可以逐渐增加一些沟通。毕竟如果要开启一个新的话题,对我来说是很困难的。就如同工作我相比创造更擅长改进一样,聊天我也更擅长做一个contributor而非话题开启者。但是如果只是多这么一两句,以此为开始的话,话题就会很容易开展。而且也就是擦肩而过的时间,所以也不同担心话题很容易被聊死。
2. 工作不要只记在纸面。
我记性实际非常的差,常常自嘲自己是“无脑星人”,所以基本会随身带着本子,以免漏掉什么重要的信息。不过今天朋友给我的提醒,算是打破了我一个误区,让我想起了之前有过失、但却无改进的一个时期。
我现在的工作也是会与客户直接接触,而且作为信息的交接口,经常会收到一些新的资料。我对待这些资料的方法,经理了几个阶段:
1)看都不看直接转发。
2)简单看看,然后转发。
3)简单整理,然后转发。
但是上一次把文件简单汇总之后打包发给领导,结果被问到文件提及的公司有多少访谈过之后,直接就傻眼了。当时在看的时候只是确定了“嗯,这是公司介绍清单”,但是并没有进一步的总结,比如有多少公司是被访谈过的,平均营收大概多少,主要是什么行业的,等等等等。
当时觉得有些问题,但是没有及时改进。今天听到朋友说她自己的故事,一下子就觉得自己做事其实是很有欠缺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缺少自己的观点。
或许是大学期间影响太深,总想着要critical thinking,要做客观公正第三方。但是最终的表现结果却是缺失了自己的观点,信息处理过于中性,导致的结果就是汇报给领导的信息,仅仅能说吗大概,如果需要利用这些信息来做些什么事情,仍然需要重新读文件,这样就失却了“我”的价值。
在现阶段的我看来,今后在摆事实讲道理的时候,需要更多的是表露自己的观点。我所接触的沟通多为“说服性沟通”或“建议性沟通”,因此最主要的目的是确保对方支持自己的看法。所以除了基本的逻辑自洽之外,更重要的是拥有自己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