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委员会主席说咱们要有些仪式感,“请全体同学起立,现在宣布结果。”全体肃立,在接下来的短短两分钟时间里,只听见五六次雷鸣般的掌声响起。我站在主席身后,隐约看到对面同学们满脸的笑容,我一定也是这个表情吧,隐约是因为“通过”二字的出现让我眼睛变得模糊。终于等到这一刻!
四年前鼓动我报名的那个女生今天中午请我吃了串串,为我庆祝答辩的顺利通过。尽管领我上道后,她没有陪着一起走,但毕竟是她领我进入的这个“新天地”,尽管一路充斥着疲惫和痛苦,但也有很多的乐在其中,让我活回学生时代。这么想来,我应该请她才对吧。哈哈哈哈哈
还记得统考那天是圣诞节前一天,天异常寒冷,因为处于疫情期间,我们不得不很早去到考场间隔排队入场,考场内考生离得也很远,全程戴着口罩,那是我参加过最“冷漠”的两场考试了。一天结束,回家的车上,我听着旁边陌生人谈论着考试的话题,我内心很平静,因为没什么感受,我是怀着180元重在参与的心态去的。
查分的日子是“领航人”通知我的,惊讶于我的英语水平还保留了一些,大概我的写作能力也有所留存,所以凭借着这些,我居然过线了。于是,不得不真的去学一学专业知识准备一下复试了,可在那时才发现,我真的是对这些从未了解。放宽心,还是要努力一下,总得试一试才符合我的性格嘛。
复试因疫情被安排在线上,但是我还是很紧张。头一天就把两个孩子送去姥姥家,一早敞开电脑,时刻准备着。唉🤦♀️不是自己擅长的范畴怎可能有太多自信。好在我的优势就是开始前紧张,“上场”后专注到忘记紧张,毕竟是文科出身,怎么也能说上一些来回答这些问题的,至于结果不重要,认真对待,尽力做好,不让自己后悔就好了。
话虽如此,但是一旦真的付出,就会期待好的结果。于是,接下来的日子似乎有了期盼。直到看到录取结果的那一刻,我还是很兴奋的。后来收到通知书,更是内心激动。
在特殊时期,没有入学的仪式感,让我昨日看到答辩教室外的入学和毕业集体照还心生感慨。第一学期的课程都是在线上,周末和晚上,方便但是没有学习感,这都不影响期末作业的布置,课程论文一篇又一篇,没有AI技术在,都是纯教材+知网自查完成。
第二学期开始了我的每周末济南“游”,一天半上课,不得不住上一晚。多数时候我和琦琦(我的研友+同学+更多关系)下课吃点东西便在酒店房间里待着,偶有一次去看了一个展览,在超然楼火的时候去凑了热闹,在临时取消周日课程时去爬了千佛山。后来我们这种教育行政管理方向的有了暑假集中上课的机会,那也就有了十几天连续照脸打卡的机会,同时也有了我们的第一次大聚餐。
那段时间的学生生活,有时会让我暂时忘记自己的多重身份。简单,真好!
学生生活中唯一的苦恼就是期末的作业。白天正常上班加日常生活加带娃,晚上熬夜完成作业,除了个人知识性的匮乏,还有字数和查重的问题,反复修改完善,卡着时间点发送到指定邮箱。
就算如此努力,我还是迎来了我人生的第一次补考。对,我们那一级完成课程论文通过,可是下一级是通过现场闭卷考试才可以,我就这么幸运地赶上了。我清晰记得我被安排在第一排中间的位置,六页的考卷,结合材料我洋洋洒洒、写得满满,自信满满走出考场,果然分数不低,也不枉这个“第一次”。
一路研行,继续前进。
课程上完课,就要开始准备论文了,从选题讨论到最终定稿,出于主客观各种原因,我总是在临近提交之前跟导师联系,然后改几次,保证按时提交。这个过程着实让我有些痛苦和压力,但也感动于导师的悉心指导,才能在最终取得还不错的结果。
总觉得三年时间过的漫长,直到回顾起来才发现从考试到如今已经近四年时间了。
感谢推我上路的人,感谢资方———我的父母,感谢在背后支持我的人(还是前边这几位)以及小姜同志。
感谢小我四岁但是在学术上对我很严格的导师吴老师,希望您和小宝宝都健康快乐。
感谢几年来在各项工作中包容我,能让我以此为先的领导和同事们。
最后,想要感谢自己。感谢自己的一路坚持,一路向上!
针对前期有朋友问的问题答疑解惑:
1.我参加的是全国统考,双证,三年,研招网直接报名,无需任何中介机构的服务。
2.对于工作的帮助,工资应该会有一丢丢提高,但是到退休应该也赚不回来;对于职称有一定帮助,特别是仍处于初级的,但是也得等毕业后才行,对于中级可能不会太大。
3.那么,如果你目的性强,请慎重决定。
4.个人研路纯属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