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了一蛇皮袋的铺盖和衣物,脚穿布鞋,身着的确良衬衫,没有人送,一个人步行七、八公里满头大汗,终于来到了我人生第一个工作的地方——县城里的中学。也没有人迎接,到学校的时候我已经累得精疲力尽。
校园里冷冷清清,今天是星期六,学生老师都不到校,只有门卫杜师傅坐在大门口的桌子旁。我前两次到校和他说过话,他认识我,和杜师傅打过招呼,他面带笑容,热情地招呼我坐在门口的椅子上休息,问我家在哪里,来学校工作的情况等。聊了几分钟,我要上楼,杜师傅看我背蛇皮袋有些吃力了,他要给我帮忙。我说:“不用,一个人能行。”他一把接过蛇皮袋的一头,说:“小伙子走了这么远,小心累着了,来,一人一头抬着,你住的四楼很快到。”在17岁的那个初秋,我毛遂自荐来到了县城的中学担任校报编辑,认识了看大门的杜师傅——杜志剑。
杜师傅五十多岁,个头不高,人很精神,说话声音洪亮。是宝鸡渭河以南的磻溪镇人,听说他在这个学校看大门已经有好多年了,虽然学校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但看大门的杜师傅没有任何变动。学校给门卫杜师傅安排了三间连在一起的狭小房子,一间的一半是杜师傅的厨房,另一半是学校老师平时放个小件物品啥的杜师傅给代为看管,另一间是接客室,来客登记或等待的地方,还有一间是杜师傅的卧室,刚好放一张床和两把椅子。
刚出来工作,人生地不熟,加之我的工作是一个人负责编辑出版校报,吃住都在学校,很多时候免不了孤单。没事的时候,我就爱往杜师傅的门卫室跑。杜师傅一年365天,一天24个小时基本都在,不管什么时间去,都能看见他。他性格开朗,知道的也多,能和你天南海北地谝。我爱往杜师傅那里跑,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负责收发学校一大摞的报刊杂志,我经常去他那边蹭报刊杂志阅读。刚开始上班,兜里没多少钱,又爱看书报却买不起,杜师傅的门卫室就成了我发现的“新大陆”。一来二往,我和杜师傅更加熟悉了。
坐在门卫室,我欣喜地翻看着那些散发着油墨香的报刊杂志,常常一看是一两个小时。有时天擦黑了,还不忍离去,杜师傅就说:“爱看哪个带上楼去看,看完尽快还回,不要丢了或弄坏就好。”我一声:“谢谢!”脚步飞快地跑上楼。在那段孤单清苦的日子,书报相伴成了我最大的快乐。在众多的报刊杂志中,有一本《南风窗》是我的最爱,那是学校书记订阅的,每期到了,书记盯得很紧——他也等着看。有几次把《南风窗》晚上带上去看,想多蹭几天全看完,书记问杂志,杜师傅找来找去才记起被我带去了,书记斥责杜师傅工作不认真,他面带歉意。说:“以后注意。”可下次看到我翻看《南风窗》,他一个眼色,悄悄地说:“带去吧,看快点,别让书记再训我。”
学校规定晚上九点大门小门一起锁,在十八九岁的年龄,又是一个人,许多时候晚上在外面玩,我经常忘记了时间,十点多才跑回去叫门,杜师傅一脸严肃,声明超过时间不开门。我吐一下舌头,说:“保证再不会回来晚了。”他哈哈一笑,打开门。进门,杜师傅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年轻人要早睡,不要玩得太晚,在外面千万不能赌博,不能和不三不四的人来往,不能……”我点头同意。可过不了几天我又是晚回,他摇摇头,永远那副笑呵呵的样子,还是他那些语重心长的话语。
一个人在外,吃饭除了买就是凑合。杜师傅是做饭的行家里手,我曾亲眼见一碗面粉三几下就在他手里成了光滑柔嫩的面条,让人大开眼界。过不了几个月,他自己燷臊子肉,香味扑鼻,好多老师和学生啧啧称赞。看我经常去,他说:“年轻人,买几斤大肉,我给你燷些臊子肉。”我高兴地满口答应。看他下锅,放料,翻炒,我看得认认真真,就像在欣赏一件艺术工作。燷好的臊子肉,我吃面放,炒菜放,早上吃馍也夹,没几日就吃完了。再买了几斤大肉带去,他乐呵呵地说:“没想到这嘴还很馋一吃就吃上瘾了,要自己学,以后就难不住你了。”看他燷了几次,我也学会了燷臊子肉,到现在做得得心应手。
在那所学校,我工作了四年,和门卫杜师傅交往了四年,他带给我的,永远是随意快乐,还有人和人之间那种简单而珍贵的感情。
我想,每个人的一生见过很多人,但留给我们怀念和感动的人却不多,尤其是那种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来往更少。能见到杜师傅那样的人,是我的小确幸,是我生命旅程中惬意的风景。
本文选自《生活待我如此美好》(中国文化出版社2016年出版)——文化策划人谢亚良一本随性写作的集子,散文、随笔、诗歌、演讲词等包罗众多,涉猎面广。作者以草根情怀,追寻生活的唯美要义和人性的返璞归真,让我们在迷茫困顿的现代都市找到心灵的归途。国内十二位实力派教育专家、文化学者和作家联合推荐并附有评论,可以更深度地了解本书和作者。愿《生活待我如此美好》成为每个人的生命赞歌!
谢亚良,专业文化策划人,陕西书之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策划,专业从事文化策划已有15年。主编策划《当代中国校园精品文库》《中国学术探索论丛》《时间文丛》《拾文书萃》《新航线丛书》《黑马大家书系》等二十余种各类丛书文库,策划公开出版各类图书2000多万字300多本。策划编辑各类报刊杂志500余期近1000万字。长期代写代发核心、国家级、省级等各类学术论文,策划教材及学术专著的撰写出版。成功策划多个电视专题片,参与多个县区、产业发展带发展规划和可行性报告的调研撰稿,为数十家单位或品牌进行过文化宣传及软实力包装。获过“陕西省文艺期刊联评优秀奖”(17岁获奖)等奖项,《西部周末》曾对其文化策划编辑进行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