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成功人士的七个习惯»,第一章的"由内而外的改造自己",我就很有感触了。
我有三年时间是在家里全职陪伴小朋友的。和许多妈妈一样,一心系在小朋友身上,忽略了自己,很少与外界接触,圈子很窄,不愿意接触人群。虽然也没把自己活成黄脸婆。但看着镜子里毫无活力,眼神涣散的自己,这不是我想要的样子。
我知道,我要改变。挣扎了一段时间,我找到了工作,上班了。因为脱节了三年,我内心有点彷徨,不适应,最重要的是不自信。于是我又陷入了空前的焦虑。还好我遇到的老板很好。经理也很平易近人,刚开始,每每因工作而焦虑不安,不知所措时。都能得到他们的提点和鼓励。当事情变得越来越顺手时,我感觉自己不一样了,看事情都往好的方向去想了。我突然就想到一句话,"你是怎样的,你的世界就是怎样的。"如果我想要我的世界是积极阳光的,充满朝气的,势必我也要是一个自信乐观的人。一个坏心情的人是没办法自信乐观的。
于是我要让自己的心情好起来。有人说,微笑是人际关系中的一把利器,于是我从微笑开始练习。我每天早上和我遇上的邻居同事微笑,道"早上好",一段时间后,我收获了更多的微笑,看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就是"要改变现状就得改变自己"呀。心里由衷的感觉,这本书很亲切。
我一直想要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可是这个喜欢的样子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我自己一直很模糊,总觉得那应该是个很美好的样子。怎么个美好法,从来也没有去具像过,其实我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具象的方法,所以我一直是个没有明确目标的人,只是模糊的感觉,某些事如果做到了可能更能接近我想要的样子。看完"发掘人生终极目标"这一节后,"盖棺论定时,你希望获得的评价,才是你心中真正渴望的目标"时,我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原来自己找寻的人生目标也是有方法的啊。
首先放空自己,拿出一张纸,写了我希望我在家人,孩子,朋友,同事眼中的样子是什么?然后倒推,为了达到这个样子,我该做些什么?推出了十几件事情出来。当然,由于知识和见识的局限性,我没能推出去十几二十年那么远的。只是聚焦在近一年左右可以做的事情上。但对我来说,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质的飞跃了。
我大多时候是一个想多过做的人。为什么我想的总是多过做呢?因为有时候做不到啊!为什么做不到呢?因为想的不够细。书中说,"先构思再行动"的"构思"要在脑海中,构思出每一个细节,追求尽善尽美,然后付诸实现。显然我目前还没有那道行。就说我现在吧,本来计划今天看完«七个习惯»的,结果时间又用来写了这篇小文,我在"构思"看书这个任务的时候,咋就没构思到我会分神看看朋友圈呢 ! 智商是硬伤,暂且饶恕自己吧,如何构思,多练习会好的.....
我感觉这本书和«哪有没时间这回事»有很多共同的观点和内容,刚起步看«哪有没时间这回事»,后来再看«成功人士的七个习惯»就容易懂得多一点了。